-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由於断层活动时引发地表的破坏、变形行为及变形范围与断层类型
摘要
由於斷層活動時引發地表的破壞、變形行為及變形範圍與斷層類
型、傾角及兩側岩層特性、厚度有密切的關係,透過分析本所既有成
果(槽溝開挖、地質鑽探、地球物理探勘、地殼變形觀測等)與鄰近
地區之工程地質鑽探資料,配合現地鑽探試驗所蒐集的地表岩層特性、
力學性質等資料,可以推求各斷層近地表的變形特性、分析變形之主
控因子與相關參數,及結構物因應減災之方式,以達成下列目的:
1. 探討斷層兩側覆土層變形行為包含剪切帶發展、遷移及影響(
參數等)
2. 斷層錯移在近地表可能影響範圍。
3. 提出較合理的安全性探討指標,作為判斷建築物或設施安全
性的參考。
4. 提供重要公共工程規劃與營運風險之參考。
對於活動斷層近地表變形特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大致上可以分
為現地調查、物理模型試驗以及數值分析等三大類,三者之功用、目
的與相互間之關係,如圖 1所示。本計畫之研究為突破單一方法學提
出結果之侷限性,因此併用現地調查、物理模型實驗(離心機逆、正
斷層砂箱試驗 ;1g 斜移斷層砂箱實驗 )及數值分析之方法,分別進行
基本行為觀察及定量分析。
1
圖 1 三種研究方法間之整合關係
1. 現地調查與文獻回顧
(1) 斷層兩側覆土層之變形行為
1999 年的集集地震及同年的兩次規模七級以上的土耳其地震,讓
世人對同震斷層引致地表變形的觀念,有顯著的改變。不再僅專注在
地表斷層錯動量最大的斷層跡或顯著的斷層(撓曲)崖上,同時也開始
記錄斷層地表跡兩側的次要破裂及變形情形,也開始利用較精密的測
量儀器,定量化地觀察,進而判釋地震斷層錯動的影響範圍。本研究
收錄了16篇發表於 2001 年後,有關同震地表破裂的文章,相關的地
震包括最早的1997 年委內瑞拉芮氏規模Ms6.8的地震,到 2011 年日
本411的 Hamadori 地震,共計有 11個地震事件,以其相關的斷層滑
移特性及其引致的破壞帶或變形帶寬,分成正移斷層地震事件 2起、
斜移斷層地震事件6起,逆移斷層地震事件 3起,收錄於表1中。
2
表1歷史地震同震地表破裂
以台灣1999 年9月 21日發生於中部的集集地震為例,地震矩規
模 Mw = 7.6 ,造成地表破裂長約100 公里,包括南段大致上呈南北
走向的80 公里及北段呈東北東走向約20 公里的破裂。南段的地表破
裂在大部份區域以變形帶(deformation zone)形式出現,變形帶的西側
為一高差顯著的地震斷層崖或撓曲崖圖( 2) ,此地形崖通常為此次地
震斷層切出地表或下伏的位置,若以其為依據變形帶的寬度極不對稱,
上盤的變形帶寬遠大下盤,北段也有類似的現象,若整體的構造形式
更顯複雜些。根據目前收集到的精細大比例尺的地震變形帶圖 (e.g.
Kelson et al., 2001; Huang and Johnson, 2010) ,推估地表破裂帶寬約
50~350 公尺,上盤變形帶寬約42~322 公尺,下盤約8~28 公尺,參
見圖 3 。
3
圖 2 集集地震變形帶之地形起伏形貌
圖 3 集集地震之推估地表破裂帶寬
4
(2) 斷層兩側覆土層之地表影響範圍
Boncio et al. (2012)即針對這次的同震地表破裂,加上 18個正移
斷層歷史地震事件,認定正移斷層同震破裂寬度與地震規模關係不大,
透過統計資料分析 ,建議正移斷層地震斷層帶(Earthquake Fault Zone,
EFZ) ,於斷層上盤150 公尺寬及於下盤30 公尺寬;斷層避離帶(Fault
Avoidance Zone or Setback) ,於斷層上盤40 公尺及下盤15 公尺,參
見圖 4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