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釋 (首發) 吉林大學研究所A): (《集成》2331) (《集成》3766.1,按此省“食”旁) (《集成》4441.2) (《集成》10305) (《集成》3939) (《集成》3827) (《集成》2692) (《集成》3886,按後二形比前六形多兩屮,但無疑爲同一字,可參後文所舉的字) (1) 《集成》2331:父作姜懿母A鼎。 (2) 《集成》2692:戴叔朕自作A鼎。 (3) 《集成》3766.1:伯幾父作A簋。 (4) 《集成》3886:散車父作姞A簋。 (5) 《集成》4441.2:魯司徒仲齊肇作皇考伯走父A盨簋。 (6) 《集成》4596:作皇考獻叔A盤。 (7) 《集成》10305:燕侯作A盂。 (8) 《集成》10338:黃大子伯克作其A盆。 (9) 《集成》3939:禾肇作皇母懿恭孟姬A彝。 (10) 《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期(《新收》1452):丙公獻王A器,休亡譴。 (11) 《集成》4623:邾大宰樸子鑄其A(簠),曰:余(畢)恭孔惠,其眉壽以A,萬年無期。 (12) 《集成》4161:伯康作寶簋,用饗朋友,用A王父王母。(A下加皿,可參《集成》4160同銘銘文) (13) 《集成》3827:敔作寶簋,用A厥孫子,厥丕吉其祼。 可看出,A可做食器的修飾語,如在(1)-(11)中,A後接鼎、簋、簠、盨、盤、盂、盆;其後也可接食器的統稱如彝、器;後面還能連加上兩個食器,如(5)的“盨簋”。同時,A還可做動詞,從(11)-(13)可以很看出,A是用爲饗一類的意思的,如(12)“用饗朋友,用A王父王母。”“饗”、“A”互文,即是明證。 不過,A是什麽意思,到目前爲止也沒有好的說法。舊多從《說文》釋爲“”,訓爲“滫飯也”,但“滫飯”是蒸米的意思,而“鼎”、“盤”、“盂”、“盆”無以用來蒸米,並且用“滫飯”的意思也無法解釋(11)-(13)的辭例。 爲了分析其構形以便做新的釋讀,我們暫且把這個字放到一邊,先看看和A具有相同偏旁的字。 (《集成》717) (《合集》26012) (《集成》134) (《集成》6014) 第一個字用爲曹國的“曹”,第二個字是“奏”,第三個字是“拜”,這些都是沒有疑義的。 第四個字是近來才被考釋出來的字,其考釋過程如下: 郭店《緇衣》簡18+19:詩云:“彼求我則,如不我得。執我【18】,亦不我力。” 郭店《緇衣》簡43:詩云:“君子好。”(按,上博一《衣》簡22作:詩云:“君子好。”) “”今本《緇衣》和《詩經·小雅·正月》都作“仇仇”。“好”今本《緇衣》和《詩經·周南·關雎”旁就來源於金文中的“”所从的“”。在金文中與其同形的字還有不少,其辭例如下: 《集成》6014:昔在爾考公氏克文王。 《集成》10175:柔惠乙祖,匹厥辟。 《集成》82:丕顯皇祖烈考,匹先王,恭勤大命。 《集成》9455:穆王蔑長甶以即井伯。 《集成》2459:交從戰,即王。 陳先從郭店簡的“”讀爲仇出發,把它們讀爲逑或仇,“仇匹”是同義連用,古書多見“仇匹”一辭,是“匹耦”義;“克仇”就是“能匹耦”;“仇即”猶“佐助”之義,其證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但是,金文中“”的字形來源是什麽,如郭店的“”旁,李零先生以爲是“求”之訛混;黃德寬、徐在國先生及顔世鉉先生以爲“棗”之省;陳劍先生以爲是由“”分化而來。我們認爲黃、徐及顔先的說法最直截,“棗”,精紐幽部,“仇”、“逑”群紐幽部,它們古音密切相關。並且從字形上看,“”諸類字也甚類荊棘之形(亦即“荊棘”的“棘”的初文,“棗”、“棘”古爲一字)。也就是說,“”應隸定爲“”,“”應隸定爲“”。 不過,要注意的是,陳劍先生認爲“”由“”分化而來,也有一定道理。 从“”之字在《說文》中其出現了多次(按,小篆“”旁並未寫得完全一樣): 《說文》卷五下:(),滫飯也。从食、聲。(),或从賁。(餴),或从。 按,“”對應古文字的“”。 《說文》卷十下: (奏),奏進也。从、从、从屮。屮,上進之義。 按,“”對應古文字的“”。 《說文》卷十二上: (),首至地也。从手、。,音忽。 按,“”對應古文字的“”。 《說文》卷十下:(),進也。从、从屮,允聲。《易》曰:升大吉。 按,“”對應古文字的“”。 可知,《說文》中這些从“”的形體與古文字有嚴格的對應關係,所以《說文》“”的來源一定是古文字中的“”。 《說文》卷十下:“(),疾也。从、卉聲。拜从此。”《說文》把“” 讀爲“物”部的“卉”,也讀爲“物”部的“忽”;把“”讀爲文部的“賁”(或“奔”)。而《說文》卷十下又說:“(),進趣也。从大、从十。大十猶兼十人也。凡之屬皆从。讀若滔。”把“”進一步分解下來的部件“”(或楷化作“夲”)讀爲幽部的“滔”。近來已有多位學者指出:在古音中幽、微二部很近,所以二部的字常能相通。就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