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评课”活动的四种基本意识 朱建廉 南京市 金陵中学 教师之间、尤其是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其职业对话与职业交流、其职业素养的展示与职业技能的竞技等,最为常见形式就是在相互间“听课”的基础上针对所听的“课”实施“评述”与“评价”,即:实施所谓的“评课”。 基于“评述”意义上的“评课”,多用于教师间的职业对话与职业交流;而基于“评价”意义上的“评课”,则多用于教师间的职业素养的展示与职业技能的竞技。 究竟应该怎样“评课”呢? 本文试图结合笔者的“评课”运作实践,从理性的层面上做出简要的阐述。 “评课”的运作过程究竟应该把握住怎样的要点来实施呢? “评课”活动的四种基本意识 1、“评课”,必须具有“整体”意识 2、“评课”,必须具有“结构”意识 3、“评课”,必须具有“目标”意识 4、“评课”,必须具有“发展”意识 1、“评课”,必须具有“整体”意识 这里所谓的“整体”意识,应该具备着如下两层含义: 第一,应该将所评之“课”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复杂事物来认识; 第二,应该将所评之“课”放在“课程”实施的整体过程中来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者实际上是要求“评课”应该具有“课”的意识,而后者实际上则是要求“评课”应该具有“课程”的意识。 由于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师间实施职业对话与职业交流的运作实践中、在教师的职业素养展示与职业技能竞技的实践活动中,很少能够针对某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作长期的持续性关注,因而在相应的“评课”实践运作活动中,所谓的“整体”意识实际上多指上述第一层含义。 既然必须将所评之“课”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来看待,既然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的“课”又具备着一定程度上的复杂性,那么在“整体”意识下的“评课”运作就应该努力针对作为整体事物的“课”实现“整体性”把握,而“整体性”把握作为整体事物的“课”,这就要求相应的“评课”运作必须“整体性”的关注到诸如“课的实施理念”、“课的整体预设”、“课的素材整合”、“课的运作方式”、“课的操作流程”、“课的实施细节”、“课的现场把握”、“课的实施效果”等诸多因素与环节。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要求将“课”作为相对完整的整体事物予以“整体性”把握,并不意味着相应的“评课”运作必须针对着上述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而“面面俱到、平均着力”;事实上若能够在针对上述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而“突破一点、不及其余”,这样的“评课”运作方式也是可取的。 一般来说:“突破一点、不及其余”的“评课”运作方式,更多的是适用于教师之间旨在实现职业对话与职业交流所实施的“交互性评课”活动; 而“面面俱到、平均着力”的“评课”运作方式则更多的是适用于教师针对自己的“课”旨在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所实施的“反思性评课”活动。 2、“评课”,必须具有“结构”意识 这里所谓的“结构”意识,就是指:针对作为相对完整的整体事物的“课”实施“评述”与“评价”时,在主观上应该努力将其结构上的特征做出层次分明的剖析,从而通过对“课”的结构特征的把握来全面而细致的了解“课”,进而在全面而细致的了解“课”的基础上实施对“课”的深刻“评述”与客观“评价”。 针对“评课”运作提出所谓“结构”意识的要求,其实质就是与“庖丁解牛”相类似的要求,即:在结构特征的剖析中将作为相对完整的整体事物的“课”脉络分明的肢解开来,以便于对其作系统而清晰的认识,使得相应的“评述”与“评价”能够切中要点。 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复杂事物,“课”的结构实际上可以从多个侧面和多个层次上得以表现。而在“结构”意识下的“评课”运作中必须剖析分明的主要应该是表现在如下两个层面上的“结构”: 第一,知识层面上的“结构”,即所谓“知识结构”; 第二,逻辑层面上的“结构”,即所谓“逻辑结构”。 由于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时间单元的“课”,无论是从“教”的角度考虑、或者是从“学”的角度考虑,均将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即:所谓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的“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而“课”的“知识结构”正是反映了“教什么?”或“学什么?”的问题、“课”的“逻辑结构”则是反映了“怎样教?”或“怎样学?”的问题。 所以,针对着“课”的各种运作—— 无论是“备课”与“说课”、或者是“上课”与“听课”、当然更应该包括“评课”—— 均将无一例外的要关注着“课”的“知识结构”与“逻辑结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