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的 临床应用举要与探讨; 《金匮要略》作为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治疗杂病的专著。也是当今所说的四大经典之一。;
宋臣林亿等《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云: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官至长沙太守”事:无正史可考,但自宋代之后,医家常以“长沙”指代仲景或仲景著作。;社会背景:战乱频繁,天灾不断,疫病长期大面积流行。百姓的疾苦,激发了张仲景发奋于医学并从事医学著述的热情和责任感。疾病的流行,为张仲景收集广大医家、百姓防治疾病的经验以及亲自参加医疗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
;古典医籍的问世:
医经和经方两大医学体系的著作问世,为仲景提供了学术基础。才使他可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系统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大量医家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6卷
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205年前后原著亡佚
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为《伤寒论》10卷22篇。又在仲景去世后二十余年间将《金匮》部分内容收入《脉经》;隋代巢元方将《金匮》部分内容收入《诸病源候论》
唐代孙思邈将《金匮》部分内容收入《千金要方》、王焘将《金匮》部分内容收入《外台秘要》
;王洙在蠧书中发现3卷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交宋校正医书局
林亿等校刻此3卷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中杂病部分名曰《金匮要略方》
原宋本未见流传;目前流传最早的是《新编金匮方论》
公元1340年(元代)邓珍仿宋刻本,简称“邓珍本”
; 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赵开美刻《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简称“赵本”
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简称“医统本”;
1990年何任等以邓珍本《新编金匮方论》为底本,校勘注释,编成《金匮要略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
1.表里证同时出现时,首先应分别证情的先后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以里证为急,故应先救其里,如表证未解,而误用汗法更虚其阳,则会导致两脱之危候发生。当里证基本解除之后表证仍在,则救表以祛其邪,防再行传变入里。
; 2.先里后表的治法,是治疗表里同病的变法。一般来说,表里同病,应先解表,表解后方可治里,否则易致外邪内陷,造成变证。因此,先表后里的治法,是治疗表里同病的常法。此外,有时表里同病相互影响,为了提高疗效,必须双方兼顾,这又是表里同治的又一治法。
; 总之,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三种治法,均必须根据表里双方病情的主次和缓急轻重,尤其里气盛衰情况来决定。里虚寒者温里为先。
;二、缓中补虚法的临床应用
【原文】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18)
; 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 1.五劳、七伤是导致虚劳干血的病因,症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由于虚劳日久不愈,经络气血的运行受阻,从而产生瘀血,即所谓“干血”。瘀血内停,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粗糙如鳞甲状;精血不荣于目,故两目黯黑。机体失于荣养,故极度消瘦虚弱。中焦脾胃运化受累,故腹满不能食。证因虚致瘀,瘀阻致虚,瘀血不除,新血不生。治以大黄蟅虫丸,祛瘀生新,缓中补虚。
; 2.方中大黄、蟅虫、桃仁、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活血化瘀;芍药、地黄养血补虚润燥;杏仁利气;黄芩清热;甘草,白蜜益气和中,为久病血瘀的缓治方。方中攻补兼施,峻剂丸服以缓投,以达攻不伤正;补不留瘀,意在缓攻,故曰:“缓中补虚”。
3.此方位于虚劳证之末,可见久病入血,久病入络,久病有瘀,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三、胸痹病机与治则
【原文】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