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环境困难的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煤矿环境困难的探析

煤矿环境困难的探析 作者:穆旭甲 石芳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儒家生态伦理视角分析 1“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基础,最早提出这一提议的就是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道德观念,尤其在对易经的解释中,实际上建立了一种贯通天人的宇宙和人生哲学。儒家认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知道“人”(人道),同样,研究“人”也不能不知道“天”。孔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过“天人合一”,但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伦理理念十分突出。《论语bull;公冶长》中有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论语》中记录的“性”即“人性”,也就是关乎“人”自身的问题,“天道”是关乎“天”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宇宙规律的问题,因此“性与天道”的问题就是天人关系的问题。《中庸》中说道:“天命之谓性”,“人性”是由“天”赋予的,郭店竹简中有类似的话语:“性自命出,命由天降”,“命”是由天注定的,而非人能所为的。在中国古代,儒家孔孟大体上认为“天”是超越的,所以要敬畏天命。孔子提出“畏天命”,因为“天命”,是客观存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如四时变化,人民只有掌握它,秋季才有收获。孔子“畏天命”的思想不仅说人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且还将“畏天命”和“君子”人格结合起来,进一步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把“畏天命”当做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要求君子卑以自牧,不做过头事,不讲过头话,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反观现在煤矿生产中的生态破坏问题,不仅盲目开采,没有考虑自然规律,将地下资源乱挖一气,而且将废弃物抛向自然,使得水资源、大气资源、植被资源遭到破坏,数以万计的煤矸石山在矿区随处可见,引发了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考虑后代的利益。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倡的“天人合一”、“畏天命”、树立君子品格、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那份良苦用心。 2“仁民爱物”的生态观念孔子的“仁学”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主要是关于人际道德理论。虽然“仁学”是关于爱人的理论,但是儒家学者在谈到“仁”时,也常常把道德扩散到生命和自然界,这就是从“仁民”而“爱物”。孟子主张天人相同,人性即天行,强调敬爱亲友而泛爱他人,由泛爱他人而仁爱万物,《孟子》中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告诉人们要爱护自然之物。荀子也说过:“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这里的“以类度类”就是行为活动要估计“他类”,如动物、植物等,仁于万物。在此基础之上,宋代的张载《西铭》中讲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也就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人类不能把自己看做自然界的主宰,人应该是自然界的儿女,自然是人类的父母,人与自然虽然各自有“道”,但确实同根同源的,应给予自然界充分的尊重和珍惜。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人们没有怀着一颗感激自然的心,没有庆幸大自然给了我们这种能源恩赐,反而以主宰者的身份大肆开采煤炭自然资源,没有把仁爱之心扩展到万物,全然不顾对动物、植物,以及是其他资源的保护。利益至上的错误指导观念充斥着煤矿开采的整个环节,一切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生态效益完全屈服于对金钱的崇拜,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3“取之有度”的生态理念“取之有度”是儒家生态理念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论语bull;学而》中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也就是说,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地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又《论语bull;述而》:“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即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夜宿的鸟。这可以看出孔子希望统治阶级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正确开发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开发使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正表现出了孔子“取之有度”的生态观念。孟子在涉及到“取之有度”的观念时特别强调了对过度开发资源的否定,“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在此基础上,孟子形成了其心中的理想儒家生态社会,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观念,主张把天当做自然物来畜养、控制而加以利用,既要顺应季节变化使之为人类生产服务,更重要的是施展人类的才能保证期不断繁殖再生,既要合理利用万物,又不造成浪费,让其永续下去,这很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这样才不会“失万物之情”,建立起天下“尊贤而王”或者“爱民而霸”的良好社会秩序,避免人们走入“尽亡”的泥坑。煤矿过渡开采问题也是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需要我们要正视煤矿过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