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环境治理与改造
生态环境治理与改造
0引言
塔拉滩地区位于共和盆地西南部,距海南州共和县城约3.0km。由于滩地的地表水匮乏,地下水未开发利用,塔拉滩地区居民人畜饮水及农灌水均来源于低于滩地带200余米黄河抽取,而地下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没有利用,生态环境却因缺水而不断恶化、土地严重沙化、草原不断退化,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已迫在眉睫,塔拉滩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改造已刻不容缓。
1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1.1地理位置
塔拉滩位于群山环抱的共和盆地中部黄河左岸,平面上呈东宽西窄的“葫芦”状北北西向展布,南北长约25km,东西宽约66km,面积约1.38万km2。地势上以3deg;~10deg;的坡降自北西向东南倾斜,至最低处的龙羊峡水库水面海拔高度仅为2574m。涉及共和县7个乡9个行政村、有人口21885人,有草地面积208843hm2,耕地面积662hm2,牲畜存栏25.3万头(只)。因受严重缺水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铁盖乡全乡人均纯收入仅为1000元左右,受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塔拉滩地区风沙大,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治理用水也异常紧缺。
1.2气象及水文条件
塔拉滩地区具有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日温差较大、降水集中、干旱少雨、风沙大、无绝对无霜期、气温低、冷热剧变等特点。盆地多年平均气温1℃~5.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10.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51.4mm,一般风速9m/s~10m/s,最大风速12.3m/s~18.3m/s。共和盆地干旱少雨,自然条件较差,导致地表水系不甚发育,区内主要有三大水系:1)沙珠玉河发源于盆地西部的阿拉丘一带,汇水总面积5703km2,全长95km,由泉水汇集而成,自西向东注入达连海湖,沙珠玉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232times;104m3。2)恰卜恰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河流长约70km,流域面积817km2。山口处测得瞬时流量0.483m3/s,出山后2km~3km即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至上再次溢出,转为地表水,年径流量达2828.78times;104m3/年,最终流入黄河。3)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山区,龙羊峡坝址断面的多年平均流量为640m3/s,总径流量202times;108m3/年。
1.3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3.1地形地貌及地层条件
滩地由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组成,塔拉台表部地形平坦开阔,三个塔拉由北而南从低级到高级呈阶梯状排列,东西向自山区至平原区由高到低,滩地带高出黄河400余米,滩地东缘的黄河谷地形呈多级阶地,其中Ⅰ,Ⅱ,Ⅲ级阶地已被龙羊峡水库淹没。共和盆地在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内陆沉积环境中,堆积了厚达300m~1000m的松散堆积物,下部为一套早更新统亚粘土、亚砂土、中粗砂、粉细砂地层,表部覆盖了上更新统亚砂土、亚粘土、砂砾石、中粗砂、中细砂层,为盆地第四系孔隙水的赋存运移创造了良好空间。
1.3.2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具独立补径排水文地质系统特征的共和盆地地下水,严格受控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地貌环境背景条件。滩地西部及北部的基岩山区是滩地地下水的补给区,广大滩地带富含丰富的埋藏深、分布较广的松散岩类孔隙半承压、承压水。共和西盆地是一个半封闭的盆地,南北山区是地下水的形成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而山前平原和盆地中央是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区,地下水以径流为主,黄河谷地则是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区。
1.3.3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1)滩地地下水来源于滩地周边基岩山区,周边基岩山区是滩地地下水的补给区。盆地北部的青海南山和南部的河卡南山,由于山区基岩裸露,构造、风化裂隙发育,地形陡峭,大气降水迅速汇集沟谷或渗入基岩裂隙中,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另外山区气温低,降雪时间长达5个月,大量积雪于4月份融化,集中补给地下水,有利于地下水的形成。基岩裂隙水又以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中汇成地表径流,在出山口后大量渗入地下,形成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大气降水形成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它们是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因此山区是地下水的补给区,山区沟谷是盆地地下水的补给通道。
2)山前倾斜平原和盆地中央是地下水的径流区。无论是潜水、承压水或半承压水都是接受山区沟谷地下径流的补给和山区地表径流出山口后迅速入渗补给。其中盆地西部地区,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径流补给盆地中央带为半承压水,新哲农场以西,由于断裂及背斜的阻水作用,地下水位抬高,并形成大片沼泽、湿地,一部分地下水消耗于蒸发,另一部分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泄出地表形成泉集河,排泄于沙珠玉河中;南北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在山前断裂带附近形成地下跌水,补给盆地中央带地下水;沙珠玉河也从上游至下游由排泄地下水逐渐变为补给地下水;盆地东部地区,地下水主要接受西部邻区半承压水向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