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他者叙述与自我“作为”汇编
他者叙述与自我“作为”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经典之路”再析
2016-05-03 14:42:07?《郭沫若学刊》?何刚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一部“经典”之作,这是毋容置疑的。郭沫若独辟“草径”,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系统地运用于中国历史的具体研究之中,确立起全新的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体系,为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他在史料运用上破除仅仅依据历史文献的局限,将其拓展到地下出土实物,踏进甲骨文、金文研究等领域,朝着“古史新证”的方向迈出坚实的步履。这都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主流看法,长期以来已被学界反复论说,可谓理据兼备。
不过,倘细究起来,一部“经典”之得以确立,往往还有其值得认真辨析的多重“机缘”。作品本身的品质和潜能,以及它与时代及其思潮的际会,固然是主要因素。然而,如果叙述的焦点仅仅局限于此,那么,原有的“经典化”分析似乎就显得“线性”和单调了些。其实,具体到《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经典化”过程中,作品之外的许多主观因素似乎也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这主要包括当时学界主流对作品进行的若干中立的判断与积极评介、现代史学史叙述的建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意外宣传,以及作为诗人的作者郭沫若的“自鸣”,等等。这些因素协力推动,共同参与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经典化”过程。
一、来自主流学界的独立判断与积极评介
学者著述的学术价值能否得到当时学界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以后有无“经典”化的可能。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正式出版于1930年,此时的民国史学主流正值由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新派”学者所占据。此外,以南方的中央大学(其前身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代表的“南高学派”、围绕着吴宓而成的“学衡派”等,在当时的史学界也有相当的影响。众多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均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给予较高的评价,他们中不乏一些史学名家。这些学者均属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他们对该书的高度评价应该没有太多学术之外的因素的考量,可将其视为建立在“了解之同情”上的独立判断。这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史上确实有不可忽视之贡献,同时在客观上成为该书此后“经典化”的最初推力。
《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历史悠久、声誉甚盛的一家报纸。在民国时期,《大公报》的专门副刊办得有声有色,其中,吴宓在1928年1月至1934年1月期间主持的《文学副刊》可视为其代表。该刊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接连发表了嵇文甫和张荫麟的两篇针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书评。这在《文学副刊》乃至民国书评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书评者在学界的显著身份、批评的同时所给予的高度肯定、现代报纸发行和传播的广泛影响三者的“合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日后在学界的“流行”当有不可忽视的助推之功。
张荫麟年少成名,清华求学期间就先后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燕京学报》《文史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可惜年仅37岁便英年早逝,然因其“学既博洽,而复关怀时事”,深得学界赞誉。钱穆曾许之完成“中国新史学之大业”。[1]时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的张荫麟在评论中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顾颉刚的《古史辨》第二册等量齐观,认为它们是1930年国内史界最重要的两种出版品。他认为郭沫若的“贡献不仅在若干重要的发现和有力量的假说,尤在他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那就是拿人类学上的结论作工具去爬梳古史的材料;替这些结论找寻中国记录上的佐证,同时也就建设中国古代社会演化的历程。”这比较准确地指出了郭沫若结合人类学、社会学来研究中国古史,从而在研究方法上所作出的贡献。在张看来,这条“路径”在了解古代社会生产情形和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制度的变迁”排列“生产的次序”等方面具有多个优点,因此,“郭先生所例示的路径是值得后来史家的遵循的。”[2]嵇文甫在书评中整体肯定此书“要算是震动一世的名著”,“就大体看,他那独创的精神,崭新的见解,扫除旧史学界的乌烟瘴气,而为新史学开其先路的功绩,自值得我们敬仰。”[3]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日译者藤枝大夫在他的《现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一书中说:“王国维、罗振玉、孙贻让、商承祚、王念孙、王引之以至日本的林泰辅等诸人的注解(指甲骨文和金石文字),到了郭沫若先生,以新史学的方法再整理一番,对古代社会给了一幅鲜明的图画。郭先生也说过这一次新尝试,只是一条羊肠小径,只是在丛林中砍了第一次的刀斧。结果并不是一些缺点也没有。然而对于这个一向未开垦的,被人遗忘了的中国社会,尽过一脚一拳的,不论如何也应归于郭先生。将来在郭沫若的批判和反批判中,一定可以使问题更加透彻。那时古代东洋的秘密,真的只有靠东洋人才能发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坑支护内支撑梁拆除施工方案.docx VIP
-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游戏》课件(整套)教学PPT(2024年秋-新教材).pptx VIP
-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游戏》教学课件(整套)PPT(2024秋-新教材).pptx VIP
- GBT6058-2005 纤维缠绕压力容器制备和内压试验方法.pdf
- GB╱T 23711.1-2009 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电火花试验方法.pdf
- 7m焦炉推焦车的结构特征.pdf
- 研发领料单模板.docx VIP
- 辽宁省技工学校审批表.doc VIP
- GB 26501--2011 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 通用技术条件.pdf
- 施工放样报验单.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