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钢筋混凝土工程研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计算方法 钢筋弯曲或弯折后,弯曲处外皮延伸,内皮收缩,轴线长度不变。钢筋的外包尺寸和轴线长度之间存在一个差值,称为“量度差值”。 钢筋的下料长度=各段外包尺寸之和—弯曲处的量度差值+两端弯钩的增长值。 ①钢筋中部弯曲处的量度差值 钢筋作不大于900的弯折时, 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D不应小 于钢筋直径的5倍(图4—59)。 A/B/+B/C/—ABC=7d tgα—dπα/60 =(7tgα-πα/60)d 当弯折300,量度差值为0.306d,取0.3d; 当弯折450,量度差值为0.543d,取0.5d ; 当弯折600,量度差值为0.90d,取ld; 当弯折900,量度差值为2.29d,取2d: 当弯折1350,量度差值为3d。 ②钢筋末端弯钩或弯折时增长值 A、HPB235级钢筋的末端需要作1800弯钩,其圆弧内弯曲直径(D),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2.5倍;平直部分的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3倍(见图4—60)。 1800弯钩的增长值为6.25d B、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1350弯钩时,HRB335、HRB400级钢筋的弯曲直径(D)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弯钩增长值为: 3d+平直长度。 C、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作900弯折时,HPB235级钢筋的弯曲直径(D)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2.5倍;HRB335、HRB400级钢筋的弯曲直径(D)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量度差值=2d ③箍筋弯钩增长值 一般结构如设计无要求时可按图4—61、62加工;有抗震要求的结构,应按图4—63加工。 箍筋弯钩的弯曲直径D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平直部分,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箍筋900/900弯钩时两个弯钩增长值为:11d 。 箍筋1350/1350弯钩时两个弯钩增长值为:19d 。 箍筋900/1800弯钩时两个弯钩增长值为:14d 。 d——箍筋直径。 4、计算示例:某建筑物一层共有10根L梁,绘制L梁钢筋配料单。 [解](1)①号钢筋端部保护层取25毫米, 钢筋外包尺寸: 6240—2×25=6190(毫米) 下料长度:6190+2× 6.25d=6190+2×6.25×20=6440(毫米) (2)②号钢筋 外包尺寸同①号钢筋为6190(毫米) 下料长度:6190+2× 6.25×10=6315(毫米) (3)③号弯起钢筋 外包尺寸分段计算: 端部平直段长:240+50+500—25=765(毫米) 斜段长:(500—2×25)×1.414=636(毫米) 中间直段长:6240—2(240+50+500+450)=3760(毫米) ③号钢筋下料长度(外包尺寸十端部弯钩一量度差值): 2(765+636)+3760+2× 6.25d—4×0.5d=6562+2×6.25×20—4 ×0.5× 20 =6562+250—40=6772(毫米) (4)、④号弯起钢筋 外包尺寸分殴计算: 端部平直段长度:240+50-25=265(毫米) 斜段长同③号钢筋为636(毫米) 中间直段长:6240--2(240+50+450)=4760(毫米) ④号钢筋下料长度: 2(265+636)+4760+2× 6.25×20—4×0.5×20 =6562+250—40=6772(毫米) (5)⑤号箍筋: 外包尺寸:宽度200—2× 25+2× 6=162(毫米) 高度500-2× 25+2×6=462(毫米) 弯钩增长值:钢筋弯钩形式(900/900),D=25毫米,弯钩平直段取5d则: ⑤号箍筋两个弯钩的增长值为:11d =11×6=66毫米 箍筋有三处900弯折,量度差值为3×2d=6d=6×6=36mm ⑤号箍筋的下料长度: 2×(162+462)+66—36=1278mm (6)钢筋配料单(表4—9) 5、 弯曲调整值实用取值 九、钢筋的代换 (一)代换原因 (二)代换原则 1、等强度代换 构件配筋受强度控制时,按代换前后强度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为等强度代换。代换时应满足下式要求: A s2fy2≥AS1fy1 即: AS2≥AS1fY1/fY2 式中:AS1 —— 原设计钢筋总面积; A s2 —— 代换后钢筋总面积; fy1 —— 原设计钢筋的设计强度; fy2 —— 代换后钢筋的设计强度。 在设计图纸上钢筋都是以根数表示的, 由于AS1 =n1d12π /4, A s2 =n2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