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知几以史论经之平议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6 期
第 1-23 頁 2008 年6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劉知幾以史論經之平議
李威熊∗
摘 要
劉知幾《史通》是中國史學發展史上第一部評論史的著作;書成後各家的批
評不一,呂思勉說它「長於精覈」 ,(〈史通評〉),柳璨說它「妄誣聖哲」(《史
通析微》),章學誠說它「得史法,而不得史意」,近人的評述更多,但大多持
論偏頗,不得其要。本文以《史通》為其本素材,先探討其史觀:源經入史、秉
筆直書、史有三才等三項,是他的主要論點,然後分析他在新史學典範下的經論,
基本上他是尊經尊孔;但史學是需講究史料的真實,所以他從史料真假,懷疑經
書,而有〈疑古〉、〈惑經〉等篇,本文應用傅偉勳「創造詮釋學」的詮釋層次,
來檢驗《史通》的說法,發現有許多的可議處,如他忽略了經文背後大義所在,
那才是真實的歷史;劉氏不能以經學的準則去討論史學,反而以史學的典範去論
經,難免會產生偏差。不過他把經學視為史料,建立史學的獨立地位,這一點貢
獻,是可以肯定的。
關鍵詞: 劉知幾、史通、典範、以史論經、可議性
∗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
2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6 期
壹、前言
唐‧劉知幾(661-721 )所著《史通》是中國第一部史學評論的著作,很受
後世學者的重視,如梁啟超曾說:「自有史學以來,千年間得三人焉,在唐為劉
知幾,其學說在《史通》。 」(《中國歷史研究法》)一般人都認為劉氏是以史
1
學的角度出發,把經書的內容當史料看待。 又因《史通》有〈疑古〉、〈惑經〉
篇,而指出經書內容不夠客觀,不合事實,這些都是由於孔子歪曲事實,或由孔
2
子的愛憎所造成。 如此論點是否有對《史通》做過度詮釋之嫌,則有待進一步
的澄清。又劉知幾《史通》一些論史的觀點,有無掌握到古代經、史關係,以及
經學常理、常道的典範原則,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如果沒有,他所提出對
經學的批評和觀點,看似新見,但是就未必合乎古代社會歷史的真相。
本文以《史通》為基本素材,並參考清代浦起龍之《史通通釋》,和後人論
《史通》的相關著作。以經、史的典範理論為依據,採用傅偉勳「創造詮釋學」
對史料的解析層次,3來辨析劉氏以「以史論經」的真正貢獻和偏差。並對一些
學者認為《史通》與正統儒學的觀點,是判若雲泥的,而視孔子《春秋》為菁華
4
久謝的陳籍。這些說法都未必是《史通》的原旨,本文亦特別提出辨正。
1
楊燕起、高國抗主編, 《中國歷史文獻學》在第六章第五節〈劉知幾對歷史文獻學的貢獻〉說:
「劉知幾從史學的角度出發,把經書作為史料看待。《尚書》、《春秋》、《左傳》等儒家經
典或經注,在劉知幾看來都是歷史書。……同樣,《易》、《詩》、《禮》亦可將它們看成是
史籍。」(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9 年),頁 90-91 。
2
楊、高二位的書又說:「劉知幾提倡考辨,自己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如他對經書提出質疑,
在〈惑經〉篇中指出孔子修撰的《春秋》……認為孔子歪曲歷史。在〈疑古〉篇中,指出古人
由于史料缺乏或出自偏見而對史事有所歪曲,包括孔子刪訂的六經也不例外『觀夫孔子之刊
《書》也,夏桀讓湯,武王斬紂,其事甚著,而芟荑不存;觀夫子之定禮也,隱閔非命,惡視
不終,而奮筆昌言云:『魯無篡弒』;觀夫子之刪《詩》也,凡語〈國風〉,皆有怨刺,在于
魯國,獨無其章;觀夫子之《論語》也,君娶于吳,是謂同姓,而司敗發問,對以知禮。』這
一切,都是由孔子的愛憎所造成。」,頁 91 。
3
傅偉勳,〈創造詮釋學〉,《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提出五個辨證層次:「 1.實謂:原
思想家實際上說了什麼。 2.意謂:原思想家想要表達什麼?或他說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3.蘊謂:
原思想家可能要說些什麼? 4.當謂:原思想家本來應當說出什麼? 5.必謂:原思想家現在必須
說些什麼?」(台北:東大出版社, 1990 年),頁 9-44 。
4
倪金榮,〈劉知幾及其《史通》述論〉:「《史通》立論鮮明,論據充實,論證叢密,與正統
儒學觀點是判若雲泥的。〈惑經〉篇批評《春秋》,巨細不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