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节ppt概要1

首先,让我们真心祝愿: 教师节快乐! 最初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就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教师节的由来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 教师节的由来 现在的教师节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教师节的由来 老师像园丁 老师似红烛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您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今天的花朵。 您用青春与生命,换取绚丽的未来。 您如慈祥的母亲,给我春天般的温暖。 您如严厉的父亲,教我如何做人做事。 您如一叶扁舟,载着我驶向知识的海洋。 您如美丽的天使,使我从小插上理想的翅膀。 谭千秋 舍身救生 * 赞美老师 *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2001年,刚刚毕业的豆洪波主动要求到重庆市偏远的鹿箐小学任教。鹿箐小学距离桑拓镇11公里,交通极为不便。   他在这里,既当语文老师、体育老师,又当自然课老师和思想品德课老师,每周有24课时的工作量,编写的教案有2尺多高。月收入仅700多元的他,却每年拿出近千元资 助学生。   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他患上了重症贫血,2006年底和2007年1月,他两次吐血晕倒在课堂上,医生诊断为肾衰竭,在在有合适肾源的前提下,肾移植需要40万元。这是一笔巨款,50个孩子家长们纷纷自发行动了起来,卖粮卖鸡卖蛋,卖猪卖牛卖羊,一毛一毛地为他筹集医药费。于是一点一滴的爱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汪洋大海。   2007年春天,山城重庆发动 了一场 “拯救山村老师行动”,中央媒体及京、津、沪等13个省市的新闻媒体也共同参与,最终筹集到捐款,2007年,手术成功完成。 王文福,男,49岁,四川越西麻风病康复村大营盘小学教师。王文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四川越西麻风病康复村的大营盘小学任教。在全校只有自己一名教师,月工资只有24.68元,其他办学条件异常艰苦而且又屡遭外人不解甚至歧视的情况下,王文福孤身一人从1987年起在学校一直坚持了15年。他既是老师,又是校长,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他要先学习彝族语言,然后才能教学生们知识。王文福孤身一人在“麻风村”坚持的15年,其实也是他向世俗挑战,战胜自我的15年。在2000年,从台湾来这里采访的记者张平宜,为王文福的作为所感动,放弃了记者职业,在台湾成立中华之翼服务协会,专门资助大营盘小学。并帮助王建立了新的学校。2002年后,学校陆续到来了11位老师,王文福从此不再孤单 。王文福入选“感动中国人物”。 冯志远,男,现年77岁。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退休教师。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主动到偏远西部支教。冯志远被评为2005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05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05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区人民向冯志远学习。中央和宁夏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电影《冯志远》就是根据冯老师在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培育出上万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成。 汪金权,男,1963年生,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他是华中师范大学1987届优秀毕业生,分配在名校黄冈中学工作,一年后,他毅然回到贫困的大别山区。23年来,他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23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他就是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乡村教师汪金权,他的事迹,感动着荆楚大地,涤荡着人们的心灵,被盛赞为“大别山师魂”。   在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有这样一位山村女教师:拿着不足300元的月工资,每天往返34公里山路,翻4座山,趟5条河,在四面透风的茅草房里,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将山里一批批孩子齐整整送进了上一级学校。   如今,9年过去,这位女教师依旧走在那条山路上,只是她的心情更明亮了。过往的行人、司机和远近的村民都知道她的名字——马宪华。 吉林省珲春市果树小学教师马宪华:“这么多年,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我的思想上也会有波动。但是一想到那些孩子,想到我的坚持可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