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0、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 A、荀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 D 11、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D、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C 1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话语人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A 1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1.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2.(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3.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 请思考: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谁的什么思想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也 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 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墨子的观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兼爱”“非攻”等主张有利于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和平。但无等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材料二 孟子 墨子 荀子 庄子 第2课 探究 : 什么叫“百家争鸣”?当时真的有一百个派别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学派 道家 儒家 代表人物 老子 孔子 墨家 墨翟 儒家 孟轲 荀况 道家 庄周 法家 李悝 商鞅 韩非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张仪 苏秦 兵家 孙膑 吴起 农家 许行 杂家 吕不韦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 提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分封、宗法、礼乐制崩溃,周皇室的衰微,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教育文化方面:打破“学在官府”,私学兴起,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并出现一批学者和思想流派(士人阶层崛起)。 1、生平 2、主要思想 a.思想核心:仁政 b.人性论:性本善 c.道德修养:“养浩然之气” 儒家:孟子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地位影响:被尊为“亚圣”,有《孟子》经典著作。 备注:朱元璋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編成《孟子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