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徽州古民居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之美.doc
浅谈徽州古民居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之美
摘要:徽州多山少水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徽州古民居的成长条件。徽州古民居尊重山水,从村落选址布局到民居的结构,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真正实现了民居建筑的天人合一。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环境意识;生态美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21-02
建筑无言,但无处不在言说。徽州古民居大体形态相近、特色鲜明,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精髓“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槛流”(唐?伍乔《寄张学士洎》),“山禽拂席起,溪水入庭流”(唐?奚贾《寻许山人亭子》),依山而建,顺水而行,与山水实现和谐统一。徽州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青人秀,山驻人宁”,建筑艺人也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山之仁、水之媚,在徽州古民居中都能够完美地展现。
一、孕育徽州民居的自然因素
徽州古民居地处古徽州,群山环抱,峰峦奇绝,自古以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两处,黄山和西递、宏村。“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其中的“黄”指黄山,“白”是白岳,指齐云山。黄山山脉、齐云山脉、白际山脉、五龙山脉以及天目山余脉横亘与古老的徽州,山脊的平均海拔近1000米。率水、横江与练水合流,汇集成新安江,顺东而下可达杭州;徽水,流入青弋江后在芜湖与长江交汇。在古代陆路交通滞后,水路交通相对发达,徽商就是凭借着两大水系把徽州的木材、茶叶等运往外地。
徽州在气候形态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但分配不均,没有大江大河,所以对农作物种植不利,但对林木生长有利,丰富的林木资源为民居建筑上大量采用木质构造奠定了资源上的优势。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徽州居民的行为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正是在这样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孕育了徽州古民居。
二、村落选址布局与环境协调一致
徽州民居在处理它与周围的环境时,是采取尊重和配合态度的,绝对不去伤害环境,这种配合实现了民居与环境的共生以及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徽州居民历来重视风水,“自元代之后,全国风水文化中心由江西赣州转移到安徽徽州”。“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徽州民居,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认为地形复杂是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尽量追求背山靠水,在村落选址、环境建设、庭院布局等方面,用山水把文章做活了。”徽州多山,人多地少,生存环境紧张,就选取山前溪边平坦的地块建构房屋。清静自然的道家思想也体现在村落的选址上,“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建设遵循传统风水理论、禁忌和习俗。”尊重环境,顺应环境中各种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之美。
在村落的选址上,充分考虑到山水的走向。村落往往选择山脚下和河流旁的相对平坦的地块,“房屋平行于等高线和水流,跟着山势、水势走,村落中有一条主要道路或街巷,序列感强,有优美的画卷景观。坐落在山谷的山脚和涧溪中的村庄,这时景观出现了三个非常协调的层次,前面是水,后面是山,水线、村庄轮廓线、背景山峦走线,一层一层,在人们的视野中向两旁水平游走。”顺着山脚,沿着河流,房屋呈线型排开,与山水自成一体,传达出一种自然秩序,是自然美与生态美的延伸,意境优美。
徽州民居的选址有时考虑的是对山坡地的充分利用。顺着山势的走向,错层排开,散点布局,多位于山中的溪水旁,往往是利用山涧的一小块平地。与天时、地利、人和相对应,徽州民居的选址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力求“藏风得水聚气”,实现天人合一。
三、民居建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美
徽州民居建筑是徽州人根据徽州多山、多雨、多树的自然环境长期选择地结果。“上有斜的盖,是山的余脉,坡的再造;中有木头的梁柱,取自于自己种植的山林,具有再生性,可持续发展;下有土,这是屋基,是在不与庄家争地盘的原则下用锄头平整出来的。”民居建筑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规律,与山水实现了协调、和谐的统一。
马头墙的动态走势是山势的集中体现。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部分,因形状像马头而得名。这种山墙,与徽州人多地少、建筑密度大有直接关系。户与户之间往往只隔着小巷,或是共一面山墙,一旦遇到火灾,砖木结构的房屋构造很容易造成火势的蔓延。在房屋的两山墙顶部修建高出屋面的马头墙,一旦发生火灾,马头墙可以阻隔火源,使邻里免受灾害。除了实用功能,马头墙高低起伏的形态正是山脊的象征,是坚固和稳重的表征;也是家人盼望男子回乡的象征。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改变了静止、呆板的墙体,呈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