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第10章微生物与环境污染(自学).ppt

环境微生物学第10章微生物与环境污染(自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 §10-1 微生物传播与危害 微生物与人体及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正常微生物群落与人体间的互生关系 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间的共生关系 微生物与昆虫间的共生关系 外共生:白蚁与其肠内原生动物形成的 内共生:微生物与蚜虫 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寄生 空气微生物污染 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抗逆性;种类较多;地面>高空、室内>室外 空气微生物的主要影响因素 湿度;温度;射线;其他,如氧气、OAF等 空气微生物传播过程 发射、传播、沉降 空气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感染农作物、家畜、敏感人群;污染食品 空气微生物污染的防治 通风、过滤、消毒 通过空气传播的代表性病原微生物 流感病毒 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多引起世界大流行,乙丙两型多引起地区性流行 具有囊膜,对有机溶剂敏感;对热敏感 抗原易变异 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交叉感染现象 军团菌属 1976年美国费城的一次退伍军人聚会,表现为肺部感染症状,1978年正式命名 属水生菌群,微好氧,无芽孢和荚膜,有菌毛和鞭毛,存在于天然淡水和人工管道水中 以军团菌气溶胶形式进入呼吸道 人工培养条件苛刻,在环境中与单细胞原生动物形成细胞内共生体 结核杆菌 “浪漫的白色瘟疫” 痨病,我国解放前死亡率达200~300/10万人,居各种疾病死因之首;2000年数据表明,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达366.9/10万人,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达122/10万人 1882年由科赫发现;卡介苗——经过13年的230代的特殊移种培养,192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卡默特和介兰研制出减毒结核杆菌疫苗;6个月内婴儿接种 抗结核药: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等 20世纪末死灰复燃原因 : SARS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2002年11月发现首例,截止2003年6月25日,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发病8458例,死亡807例 水体微生物污染 常见的水体病原微生物 霍乱弧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肝炎病毒;隐孢子虫、阿米巴 水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 降尘、径流、垃圾和粪便、污水 水体病原微生物的传染 接触-皮肤、饮水-肠道、水产品-肠道 水体微生物污染的防治 加强污水和饮用水的处理 霍乱弧菌 病症:霍乱( “最可怕的瘟疫”) 形态:微弯曲杆状,一根较粗的鞭毛 大小:0.3~0.6×1.0~5.0μm 传播方式:水及食物,与病人或带菌动物接触 致病机理:外毒素 伤寒沙门氏菌 病症:伤寒或副伤寒 种类: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 大小:0.5~0.8×1~3.5μm 特征:周生鞭毛,G—,无芽孢和荚膜 生存情况: 致病机理:通过内毒素致病 致病性大肠杆菌: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爆发流行 肠道病毒属: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68、69、70(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71型 肝炎病毒: 甲 、戊型肝炎病毒(可自愈) 隐孢子虫 饮水安全与消毒 氯化消毒:次氯酸是强氧化剂,可渗入细胞壁氧化破坏某些酶引起微生物死亡;管网末梢余氯不低于0.05mg/L 臭氧消毒:无持续杀菌作用 二氧化氯消毒:易爆炸;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离子可引起溶血反应 加氯消毒易生成致癌物及致突变物:如三卤甲烷类有机物 怎么办? 消毒前尽量消减致突变物前体 改用其他适宜的消毒剂,如二氧化氯 通过理化生物等方法吸附或破坏饮水中已生成的含卤素有机物 土壤微生物污染 土壤病原微生物来源 污水、垃圾 土壤病原微生物存活影响因素 种类、土质、环境条件 土壤病原微生物的传染 人-土壤-人、动物-土壤-人、土壤-人 土壤病原微生物的防治 控制污染源,对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10-2 水体富营养化 概念 生物学特征: 进程 影响因素: 测定与评价: 危害: 防治: §10-3 微生物代谢产物污染 生物毒素 气味代谢产物 酸性矿水 甲基化重金属 生物毒素 微生物毒素: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常在较低剂量时即对其他生物产生毒性的化合物总称 细菌毒素 内毒素:脂多糖,耐高温 外毒素:蛋白质,毒力强 细菌毒素 肉毒梭菌毒素: 极强的神经毒素,剧毒 对热极不稳定,肠道蛋白酶不能分解 A型具有除皱美容作用 预防措施: 厌氧菌,高压湿热灭菌 产生难闻气味作为报警 食物贮存:pH4.5,盐分10%或3℃ 已产毒素弃之不用,或90℃加热20~30min 细菌毒素 葡萄球菌肠毒素 婴幼儿因此患急性胃肠炎可致死 在奶类及米粥等食品中20~30℃经4~8h即产生毒素 耐热,食物被污染后无异样变化 预防中毒的唯一办法:防止一切污染该菌的机会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致病特点: 真菌产毒情况的复杂性 :种类多,靶器官不单一 真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 理化性质: 发荧光(B族蓝色、G族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