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单刀会》.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单刀会》

(一)元代杂剧 1、杂剧的起源 “杂剧”这一名称的出现,最早在唐代大和三年(829年),李德裕《第二状奉令更商量奏来者》其中提到的“杂剧丈夫”就是指演戏中的男角色,“子女锦锦”是女角色。说明杂剧之名唐代已有。但是在唐代,杂剧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百也是形容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指嬉闹,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3、元杂剧的题材 4、元杂剧著名作家作品 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与关汉卿同时而略晚,《西厢记》是其代表作。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会真记》(又叫《莺莺传》、《传奇》),但小说是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其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作品。但还是强调了崔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源于“报恩”。 1、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3、南戏著名作家作品 高明——《琵琶记》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温州瑞安人。因瑞安时属永嘉,永嘉又名东嘉,故又名东嘉先生。生卒年不详。自少即以博学著称,求学于理学家黄溍门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早年曾入世,做过官,后对官场失望,乃隐于浙东宁波的栎社,以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 (三 )关汉卿与《单刀会》 关汉卿(1225?~1300?),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本于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的说法,清代乾隆年间修的《祁州志》说他是“祁州伍仁村人,祁州即河北省安国县,近大都;《元史类编·文翰传》说他是山西解州人,即今山西运城),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元杂剧《梧桐雨》插图 马致远——《汉宫秋》 马致远(1250?-1321?),以字行,名不详,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时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薄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 河北东光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塑像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所作杂剧现存7种,《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加工,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纪君祥——《赵氏孤儿》 纪君祥,生平事迹不详。所撰杂剧今存《赵氏孤儿》1种。 《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史记·赵世家》,但两书所记差异较大。本剧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成,但情节上作了较多改动。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郑光祖是元代后期生活在南方的杂剧作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郑光祖从小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声誉。但他的活动主要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写张倩女与王文举曲折浪漫的爱情故事。该杂剧的主要思想成就在于真实刻画了以张倩女为代表的封建时代女性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的真实处境。 元杂剧《倩女离魂》插图 随着元朝统一全国,杂剧迅速流传至南方。杂剧以其融说唱、歌舞、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和慨慷劲切的音乐声腔,使南方人耳目一新,很快就被他们接受、喜爱。以杭州为代表的南方众多的勾栏瓦舍,转眼成为北杂剧的演出场所。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反过来更吸引大批杂剧作家和戏班源源南下,寻求发展。所以元初杂剧迅速在南方紥下深根,杭州和大都(北京),分别成为南方和北方戏剧圈的活动中心。 5、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但是到了元朝后期,杂剧渐渐衰落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体制上的缺陷,是一个重要原因。它由一人主唱和每本四折的形式,必然限制作家的发挥,不容易反映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和发挥角色多方面的才能。相比之下,南戏在体制上较杂剧更合于戏剧的本质。当南戏吸取了杂剧的优点,由粗转精,也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随着《琵琶记》和《拜月亭记》等作品的出现,南戏这个综合了杂剧体制所长,又能扬弃其所短的剧种,便取代了杂剧,成为剧坛的主流。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