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后练习(连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后练习(连答案)

中三單元八 論證的方法—智慧人生 講讀 最苦與最樂 梁啟超 討論與練習 能力訓練 1 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2 作者在第5段運用了甚麼議論技巧?運用這種技巧有甚麼好處? 內容理解 3 根據課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以?表示,只選一項) 正確 錯誤 部分正確 無從判斷 (1) 作者常因未盡責任而感到痛苦; 作者因無法逃避良心的責備而覺得痛苦。 ( ( ( ( (2) 作者認為快樂可以由自己控制; 作者認為責任愈大完成後獲得的快樂愈多。 ( ( ( ( ?4 作者說「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你同意嗎?試舉出例子說明你的看法。 作法分析 5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本文每段均以甚麼修辭手法來開展? (2) 作者以這種修辭手法來開展段落,有甚麼作用?試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進階思考 6 細閱以下報道,然後回答問題。 啟思日報 近年,社會上出現了一羣足不出戶、不願工作、不肯上學的「隱閉青年」。有人批評他們逃避現實、不敢承擔責任。究竟隱閉青年是怎樣的呢? 18歲的志文,自小成績不錯,中學考進了一所名校,卻因一次考試成績差,使他失去信心,與同學發生衝突,覺得老師處處針對他,於是他開始逃避上學。隱閉的兩年中,他拒絕一切與外界的接觸,並透過網絡遊戲尋求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讚賞與榮耀」。害怕與外界接觸是隱閉青年的通病,志文表示:「每次出門時,我都要戴上耳筒聽歌才會有安全感,即使受到冷言冷語,亦可以假裝聽不到。」今天志文已走出隱閉的生活,可是香港還有不少隱閉青年,我們要肯定他們的價值,幫助他們走出隱閉的生活。 (1) 志文這種逃避現實的生活是卸卻了身上的責任,還是解除了身上的責任呢?為甚麼? (2) 根據梁啟超的看法,隱閉青年的生活是苦還是樂?試加以說明,並談談你的看法。 ? (3) 我們可以怎樣幫助隱閉青年重新投入社會呢? 比較閱讀 7 閱讀以下段落,然後回答問題。 享福與吃苦(節錄)    種 因 1 我們翻開歷史來看,古今中外,幾多聖賢豪傑,哪一個不是從吃苦中磨練出來的?佛世尊身為王子,多福多樂,獨願捨家入山,苦修六年,睡在曠野中、樹林下,穿着死人遺下的衣服,每日僅吃幾粒豆子、幾粒芝麻,維持生命;這是多麼苦惱,而他獨處之泰然,所以成為教主。孔子一車兩馬,周遊天下,寧受天下揶揄,而救世之心終不稍減,奔波之苦迄未掛懷。這種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們應該效法的。再看晉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過於鬆散,每天要搬磚頭;英國名相格蘭斯頓,每日午飯後要劈一點鐘的柴。難道他們一個要做瓦匠,一個要做火夫嗎?笑話,笑話,他們決不是的。他們不過借此鍛煉吃苦的精神,恐怕身體安逸了,將來不能做事。他們的用心是很深遠的。 1 佛世尊:指佛祖釋迦牟尼。 2 揶揄:嘲笑。【揶揄yéyú,粵音爺余j?4jy4】 3 陶侃:陶侃(259–334),字士行,晉代名臣。【侃k?n,粵音罕h?n2】 2 《論語》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大學》又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王陽明解說道:「閑居時有何不善可為;只有一種懶散精神,漫無着落,便是萬惡淵藪,便是小人無忌憚處。」前清末年,京城裏的旗人,個個總靠一分口糧,舒舒服服過日子;個個都是鎮日地拿着一隻雀籠,口裏哼着幾句京腔,何嘗不舒服?何嘗不享福?就此一點便可亡國而有餘,哪裏還能夠支持得住國家! 4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整天吃飽以後,對甚麼事情也不肯動腦筋,這樣的人很難把他教好。矣哉,語氣助詞,表示感歎。 5 王陽明: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明代大儒。 6 淵藪:淵,魚所聚處。藪,獸所聚處。淵藪,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淵藪yuāns?u,粵音冤手jyn1s?u2】 7 忌憚:顧忌,畏懼而不敢妄為。 8 鎮日:整天。 (1) 《最苦與最樂》說:    愈是聖賢、豪傑,他負的責任愈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 下列哪個例子可以證明上述的觀點? A 佛世尊捨家入山修行。 B 孔子周遊天下。 C 陶侃每天搬磚。ō D 格蘭斯頓每日劈柴。 ( (2) 根據本文內容判斷以下陳述。(以?表示,只選一項) 正確 錯誤 部分正確 無從判斷 第1段舉例論證吃苦能夠鍛煉頑強意志以擔負重任; 第2段以清末旗人不思進取論證享福容易使人精神散漫。 ( ( ( ( ?(3)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效法古聖先賢吃苦的精神,你認為這種吃苦的精神在今天的香港是否仍值得提倡?為甚麼? 中三單元八 論證的方法—智慧人生 講讀 最苦與最樂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