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岭南文化篇(三)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DOC

三、岭南文化篇(三)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岭南文化篇(三)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

三、岭南文化篇 (三)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涌现出以佘(左边田,右边逡去掉之旁)南、莫伯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岭南派建筑大师。广州的岭南建筑有许多代表作。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商业骑楼建筑等都充分表现岭南城市的风貌。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州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如北园酒家、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这里向大家介绍构成岭南市井风情图画要素的,让旅游者们充分领略岭南建筑文化风貌的骑楼商业建筑、西关大屋、竹筒屋和誉为“岭南建筑艺术宝库”的陈氏书院(陈家祠)等。 1.岭南园林建筑 广州的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岭南园林建筑兴起于明代,后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与苏州园林齐名。现存的佛山的梁园、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园(余荫山房)合称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建筑中的佼佼者。此外,到广州解放前已有诸如文塔花园、晚景园、唐荔园、清华池馆、环翠园、荔香园、海山仙馆等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名园。然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些名园大多已荡然无存,已成陈迹,只留下文献书画的记载。广州除余荫山房和小画舫斋两处清代园林建筑外,现存的园林建筑多是如泮溪、北园、南园等几家现代园林建筑。 [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座落于西关逢源路三连直街,是一座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因此屋平面和造型近似画舫,所以称作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是新加坡华侨富商黄氏家族的别墅,黄景棠于清末改建,落成于光绪壬寅年(1902年)。小画舫斋地处人口稠密的西关,地面很不规整,但建造者匠心独具,巧妙地根据地形地物和不同的用途安排了住宅、书斋、戏台、庭园等建筑。宅园占地2000平方米。园门朝南,园内建筑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北面后楼,包括门厅、轿厅和客厅;第二组是南面的两层楼房,为主人住宅;第三组是祖先厅和船厅。以柱廊和石路连通各建筑,中间布置庭院,内建凉亭、假山、栽种花草树木。 小画舫斋内最具特色的建筑船厅,是主人的书斋,位于宅园西北,临涌而建。船厅南边临涌处砌有一小码头。在门上嵌有“小画舫斋”石匾。厅高两层,原为木质结构,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绿琉璃瓦歇山顶。门厅上挂清代两广总督阮元之题书:“白荷红荔半塘西”木匾一块。 祖先厅为卷棚歇山顶,连州青石雕砌须弥台基,面阔8.5米,进深9.3米,两侧砌山墙,地面铺大理石。 北面后楼即观音楼,其首层分门厅、客厅和轿厅,门厅北面有一小门。二层供奉观音菩萨。 小画舫斋是一座广州硕果仅存的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建筑小巧玲珑,布局合理,园内鱼池、假山、游廊、凉亭错落有致,清静幽雅。九里香、白玉兰、茉莉花、米兰等花草树木遍植庭中,散发出阵阵幽香,处处体现出岭南园林建筑的神韵。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历时五年。该园主人邬燕天,为番禺当地举人。此园面积不大,占地仅1598平方米,但汲取了苏杭园林风格,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将亭、台、楼、阁及水池、小苑间以曲径小桥,并广植古树名木,珍贵花卉相衬托,从而形成一座以布局精美小巧、玲珑剔透为特色的岭南园林。它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以“浣红跨绿”廊桥为界分为东西两大景区。廊桥是园中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前后各五级石阶,桥下为一石拱券,桥亭为卷栅歇山顶,前后分别题额“浣红”和“跨绿”,故称浣红跨绿桥,桥上设栏干,亭下设挂落,前后两端有风雨廊连接,廊两边设长靠椅,西区以深柳堂为主,以临池别馆为辅。深柳堂木雕为园中之精品,东次间有许多名人题字木刻。堂前庭院盘绕着两株炮丈花古藤,花开时节,落英缤纷,瑰丽非常。东区主体建筑为玲珑水榭,此亭为八角,又建于一个八角形水池中央,故又称八角亭。东南角有杨柳楼台,东北角有孔雀亭、来熏亭、榄枝厅等小巧玲珑的古建筑。并栽有菠萝树、腊梅、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名卉。 园门位于西南角,园门两边有一对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既体现了“余荫”之名,又体现了“红雨”、“绿云”的园中特色。 临池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