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世纪中日史志“小”观念
九世纪中日史志“小?”观念摘要:《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著录“小?”42种,通过对这些“小?”书逐一考查,厘清其著录的正讹,并结合中国正史各《艺文志》与《经籍志》中“小?”著录情况,对先后成书的《隋志》、《见在目》、《旧唐志》、《新唐志》等重要史志的相关著录进行类别的比较,探究日本目录学著作中的“小?”观念与中国史志中“小?”观念的关系。《见在目》体现的“小?”观念,较为贴近《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观念,并以此为标准独立发展,而偏离《新唐志》为代表的析“杂传”入“小?”的宋人“小?”观念
关键词:《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小?观念;《汉志》;《隋志》;《旧唐志》;《新唐志》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5-0170-05
本文所依据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以下简称《见在目》)版本为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室生寺本,并参考了《古逸丛书》本第十九种《影旧钞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即光绪十年(1884年)清黎庶昌辑刊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本。按,《古逸丛书》本所用底本有“丁丑五月九日写竟,中岛胜延”识语,应属于室生寺本的一种传钞本。据日本学者考证,《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由藤原佐世编撰,成书时间大抵上限为日本清和天皇贞观末年,下至宇多天皇宽平三年后,约为公元877-892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僖宗朝。中国《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唐志》)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且《见在目》第十一目“正史家”类著录“《隋书》八十五卷”,注“颜师古撰”,故《见在目》著录图书时间应在《隋志》与《旧唐志》之间,《见在目》著录编排大抵仿照《隋志》分类次序
在此基础上考察《见在目》对“小?”的著录及其相关信息,可看出唐宋时期中国史志“小?”观念对日本目录学“小?”观念的影响。《见在目》著录“小?”43种(含重出1种),分别为:第7家“孝经家”3种、第13家“杂史家”2种、第15家“起居注家”1种、第16家“旧事家”2种、第20家“杂传家”13种、第21家“土地家”5种、第25家“道家”1种、第30家“杂家”6种(1种与“杂传家”类著录重出)、第32家“小?家”10种。《见在目》著录时为行文方便,多将上下文相同之字加以省略,本文用“()”标识并补全省略之字;对《见在目》的讹字,则在其字后用“[]”标示并注明正字
一、中国史志“小?”的观念发展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诸子略”第十类“小?家”小序称:
小?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班固在《汉志》总序中?明自己参考了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他对“小?”的阐述继承了以刘向、刘歆父子为代表的西汉人的“小?”观念。中国早期“小?”是体现了史家以“小道”为核心判断标准的子部之?。“小?”的创作来源、传播方式与表现手段,“街谈巷语,道听途?者之所造也”,其创作与传播来自普通社会生活,这使“小?”具有与“君子”之“道”产生偏差的“致远恐泥”的性质。其表现手段究竟是什么?班固没有明确?明,但他对“小?”的实际效果无疑是抵触的
该期士人对“小?”表现手段的实际效果有明确的表述。桓谭《新论》云:“若其小?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此处对史家“小?”观念作了有力的补充。“近取譬论”,《文选》胡刻本、四部丛刊影印六臣注本作“譬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李善注本作“譬谕”。这里暂不讨论版本之别,只关注“譬”字传达的“小?”表现手段。桓谭还突显了“小道”的重要性,通过“治身理家”的表述将“小?”的功用与《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从事实上提升了“小?”的地位
《隋志》“小?”观念基本沿袭《汉志》,其“子部”的“小?”类小序云:
小?者,街谈巷语之?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循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靡不毕记。《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而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可以看到,初唐人的“小?”观念继承了《汉志》,清晰地抓住了“街谈巷语”的创作来源与传播方式以及“小道”的社会功用这两个基本特征。但对小?创作的名义主体即“小?家”,《隋志》和《汉志》有所不同,由不人流的“稗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