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国行医记之十二在美国回归中医(一).doc
美国行医记之十二在美国回归中医(一)
打工中的中医缘
休假结束后,我回到Rive rdaIe康复中心继续理疗工作,这时我开始考虑下一步的发展。实际上在有了美国合法居留身份以后,我的职业选择余地就非常大了。一年多以前未曾实现的目标――进入医生助理专业读书,自然是选项之一。就读这一专业除了有机会从理论上对西医知识进行系统的英文复习外,还有一个潜在优势,即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尝试西医医生执照的考试。然而打工时在中医领域的一段经历让我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
我过去对中医在美国的信息了解得并不多。初到美国时,因忙于课题研究,也无瑕顾及这方面的情况。记得第一次关注到它,是在1996年陪石溪大学的朋友施伟到城里游玩之时,那时我已来美两年有余。偶然从中文《世界日报》广告看见了一家诊所两位开业者的名字,一位是原中国奥林匹克队队医向宁,另一位医生则是来自我的母校湖北中医学院,而且两位过去与我从事的都是同一专业――骨伤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施陪我来到了华人集中地――法拉盛,并很快找到了这家诊所。我试图见见那位校友,并了解一下中医在美国、特别是在纽约的状况。遗憾的是,原奥林匹克队队医当天不在班上,那位母校校友则早已离开此地返回了故乡。
接下来的日子,虽然我仍想了解中医师的工作情况,但因身份还未解决,感觉距离尚远,也就未再提到议事日程上。在完成石溪大学的课题研究前,因咨询办理身份一事,我曾给那位过去从未谋面的湖北中医学院硕士郑国萍打过电话。此人从福建中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美国,在纽约市皇后区开有诊所,属在美成功的华裔中医女杰之一。通过接触,我开始知道了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活跃着一群以中国医学为职业的炎黄子孙。
当我正式涉足中医时,时间跨度又过了将近一年,那时我已离开石溪大学进入纽约市。为了生活,也是为了了解社会,开始了我前面谈过的打工生涯。在找工的过程中,我从《世界日报》上看到一则聘请中医英文教师、授课“西医基础解剖”和“中医诊断学”的广告,广告来自一家综合性东方医疗中心,英文名叫“American Taoist HeaIIng Center’。我立即寄去个人简历,并电话预约了面谈。经过两次面谈,我获得了录用。
老板Nan Lu(路南),即在前面提到过给我写推荐信的那位Lu医生。Lu医生曾就读于国内中医学院,后来美留学。此人聪明幽默,英语特棒,考取行医执照后,从事中医工作,在纽约和新泽西开诊,办有气功班、中医报刊,出版过英文中医书籍和许多论文,每年主持举办大型全国性学术会议,在美国特别是纽约中医界很有影响。那年他在三四十人参加的气功班开设了周末理论课,于是刊登广告,招聘英语授课老师。也许是一种缘分,应聘时我被选中。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除了给武汉卫校护士班学生讲过课外,这次应该是第二次当老师了。不过此次与上次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因为班上学生全是美国人,有的还是手持专业执照的医学技术人员,具有美国硕士学历。得知这些信息,心里难免惶恐不安。拿下位置之初,甚至产生过动摇情绪。这时Lu给了我鼓励:“连西医临床和美国大学的专业研究都拿了下来,老本行有何畏哉?”于是我硬着头皮,投入到了新的教学实践中。
授课必须备课。那时为了生活,我还在其它地方打工,备课只能在下午和晚上进行。为了抓住主题,我将一本书按照总的授课课时划分段落,规定时间必须讲完每一段。这样抓纲便成为了重点。于是我把每一部分归纳后,写在黑板上,讲课按照提纲加以发挥,反映不错。不过在第一次走向讲台时,的确还是有些紧张,毕竟台下坐着的全是操着流利美语的“外国人”。为了镇定自己,也是为了让大家适应我这个“半调子”英语的华人老师,我花了半堂课来介绍自己,同时谈些过去的经历,效果不错,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中”“外”距离。后来但凡讲课出现空白时间,我都采用这种方式,通过介绍自己的经历,特别是医院工作的故事来过渡。
学医的人都知道,《解剖学》中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其中神经、肌肉、骨骼、血管等组织难度最大,就是中文也让人头痛不已。现在要用英文去讲课,对于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老师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为了不使自己陷于尴尬和被动,我将要讲的内容归纳在纸上,有时间就背,没人时便大声朗读,反复练习。上课当中,不时通过请教学生有关单词的发音来融洽气氛,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讲授诊断学相对要轻松一些,对于这群“中医盲”学生,科目的深奥难懂不言而喻。即使是一个浅显的基本概念,有时也会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高山,这时“科班”训练对中医理解的全面性得到体现,我的老师地位也在此时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当然也有个别学生不时“耍刁”,有位名叫Howard“医疗技师”证书持有者是个代表。开始上课时,他常表现出对中医的“轻蔑”。对于这种学生,我便采取特殊办法加以对待,如不时在课堂针对上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