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伶仃洋水沙数值模拟及对比研究.docVIP

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伶仃洋水沙数值模拟及对比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伶仃洋水沙数值模拟及对比研究

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伶仃洋的水沙数值模拟及对比研究   [摘 要]利用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实测水文资料,采用修改后的ccost-2d模型模拟了伶仃洋水动力及悬沙输运分布,将泥沙分类模拟,粘性泥沙采用剪切应力方法计算,非粘性泥沙采用近底平衡浓度法进行计算模拟。对比分析了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伶仃洋水沙变化情况 [关键词]伶仃洋,ccost-2d模型,悬沙,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U61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109-02 1.研究意义及范围 研究区域范围在东经113°32’-113°55’E,北纬22°12’-22°46’N之间 其研究成果将为围垦、填海及使用海域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 2.模型的基本方程 泥沙输移模型方程 (2-1) 式中:H为总水深,即水位与平均海平面以下深度之和; u、v表示深度平均的速度在x、y方向的分量; s为含沙量,为x,y方向的悬沙紊动扩散系数; 为床面冲淤函数,E为再悬浮通量,D为沉降通量 粘性泥沙Fs=(Van Rijn(1984)) 非粘性泥沙 Fs=E-D (Hwang and Mehta(1989)) 文中将粘性泥沙采用剪切应力方法计算,非粘性泥沙采用近底平衡浓度法进行计算模拟,然后再将粘性泥沙及非粘性泥沙叠加起来,模拟出悬砂浓度分布情况 边界水位选取1978年6月5日17时至6月13日14时黄埔、蕉门、洪奇沥、横门及赤湾水位5个水位站实测水位,99年边界水位选取1999年7月15日20时至7月24日14时同样5个水位站实测水位。泥沙边界条件采用常年平均泥沙浓度 水位及流量验证(图1-4) 模型计算水位、流量趋势与实测吻合良好,验证可行 3 计算结果(图5-8) 七十年代大潮涨急时刻西滩泥沙浓度介于0.1-0.2,而九十年代大潮涨急时刻西滩泥沙浓度介于0.17-0.23。涨急时刻七十年代虎门口泥沙输运的距离大于九十年代,这是因为七十年代虎门射流作用强 七十年代西滩落急时刻的悬沙浓度为0.10-0.20,而九十年代西滩落急时刻悬砂浓度为0.20-0.23。落潮时凫洲水道出流水体含沙量大,出凫洲水道后水体与虎门下泄流发生部分混合后,含沙量略有下降,虎门下泄流势力强大,凫洲水道水体在胁迫下出凫洲水道后沿鸡抱沙滩地东侧向南扩散,随着离虎门口距离的增大,虎门射流水体动力作用减弱,高含沙水体开始往东向扩散 4 结论 无论是70年代还是90年代伶仃洋悬沙分布自西向东不断递减。这是因为伶仃洋泥沙主要来自西边的东四口门。涨潮时伶仃洋的泥沙流进狮子洋;落潮时泥沙往北输运至西槽和东槽,部分泥沙沿着西槽或东槽进入外海。九十年代涨急时刻虎门口的泥沙朝北输运至横档,而七十年代涨急时刻虎门口泥沙朝北输运至大虎岛,九十年代涨急时刻泥沙朝北输运的距离比七十年代的短,这是因为七十年代水动力比九十年代强; 九十年代泥沙分布和高值区范围扩大最为明显,九十年代西滩泥沙浓度高值区范围扩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九十年代的径流强从上游带来的泥沙相对多,另一部分原因是九十年代的水域面积比七十年的少 参考文献 [1] Hwang,K-N,and A.J.Mehta,1989:Fine sediment erodibility in lake Okeechobee.Coastal [2] and Oceangraphic Engineering Dept.,University of Florida, Report UFL/修改后-89/019,Gainsville,FL. [3] Van Rijn,L.C.,1984a:Sediment transport,Part I: Bed load transport.J.Hyd.Engrg.,110,1431-1455. [4] Van Rijn,L.C.,1984b: Sediment transport, Part II:Suspended load transport.J.Hyd.Engrg.,110,1613-1641. [5] 韩玉梅等.聚类分析方法在泥沙粒径分级模拟中的应用研究.烟台大学学报.2006,19(4).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