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规避机制研究介绍.doc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规避机制研究介绍.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规避机制研究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所产生的“道德风险”,这使评级结果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防范利益冲突风险,成为推动我国信用评价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规避机制的必要性,并结合国内实际,提出规避机制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评级;利益冲突;规避机制 一、引言 美国国会参议院曾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标准普尔和穆迪在对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衍生品抵押债务权证(cdo)评级时,受到付费一方投资者的不当影响。欧盟委员会也表示,将对穆迪、标准普尔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遵循自愿行为准则的情况进行审议,因为信用评级机构在对次级房贷危机发出预警方面行动过于迟缓。早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初,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问题就曾引发广泛争议。市场普遍认为,信用评级机构对金融危机负有部分责任,其对金融衍生品的评级明显高于传统的公司债,在美国次贷危机即将显现之时,也未能及时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制约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质量与跟踪评级及时性的因素就在于,信用评级实践中存在证券发行者支付信用评级费用、信用评级机构受大客户影响等利益冲突问题。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问题在中国也同样存在。中国金融市场本身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当前的信用评级在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区分金融产品信用质量差异的功能,导致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不强。部分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不能完全坚持独立、公正、客观、科学的评级原则,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市场规则开展评级业务,评级过程中牵扯复杂的人为因素、感情因素、利益因素,信用评级机构的可信度受到严重削弱。 在国际市场信用评级机构处于信任危机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内部与外部监管控制利益冲突所带来的行业风险,不仅是中国信用评级机构提升业务能力的必要路径,而且能够促使信用评级机构增强竞争力,在全球金融市场评级业务中谋求独立的发展空间。 二、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概述 (一)信用评级利益冲突概念。信用评级的利益冲突是指评级机构及评级人员在与评级对象之间存在利益关联的背景下,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为谋求自身利益而出具不客观、不公正的评级报告,进而损害投资者等其他市场主体利益的行为,它在本质上是评级机构及评级人员的“道德风险”。 (二)信用评级利益冲突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一:出于对市场份额、业务收入等方面的考虑,信用评级机构按照融资主体的意愿,非客观的评定融资产品信用级别。如“花钱买信用等级”现象。 表现形式二:在债券发行方面,信用评级机构为获取较高的评级费用,帮助债券发行方调整债券结构,确保债券达到预期的信用级别,以致顺利发售。 表现形式三:在投资主体应对监管方面,信用评级机构在投资主体的压力和要求下,对投资主体所持金融产品的信用级别进行调整。 表现形式四:信用评级机构或信用评级人员与被评级产品的涉及方,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或特殊关系,从而影响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公证性。 (三)信用评级利益冲突原因的理论分析。根本因素:投、融资两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投资主体和融资主体是金融交易双方当事人,投资主体追求资金的安全性,要求高投资回报;融资主体则希望投资资金能有稳定来源,并且融资成本比较低,因此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而作为具有中介性质的信用评级机构在二者的利益冲突间,则很容易产生适应其中一方偏好的非客观公正的评级行为,爆发信用评级利益冲突。 触动因素:信用评级机构与投、融资两主体间的利益关联。一是信用评级机构基于融资主体的收入性利益关联。收取评级费用是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而目前的收费方式主要是向融资主体收费。这样一来,融资主体成了信用评级机构直接收益的依赖者。二是信用评级机构基于投资主体的声誉性利益关联。投资主体通过对信用评级结果的多次检验逐渐累积并形成对各信用评级机构的综合评价,也就是“声誉”。而只有声誉好的信用评级机构才能得到多数投资主体的信任,才能吸引更多发行者委托其进行信用评级,形成持续不断的收入。由此可见,投资主体间接为信用评级机构带来了收益。 助长因素:外部约束能力的欠缺。一方面,欧美等国法律虽然对信用评级机构保持独立、避免利益冲突等方面均提出了多项要求,但是由于法律认定信用评级报告只是一种专家意见,对于投资主体来说“仅供参考,风险自负”,不具有法律效力,导致信用评级结果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发生时,评级机构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信用评级监管不到位也助长了利益冲突风险的产生。比如美国,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其经济体系信用监管当局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银行和存款机构,强调对机构监管,而对产品创新和评级业操守监管多半采取了较宽松的态度。 三、美国信用评级利益冲突监管发展及经验启示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