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汇编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法运动。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同: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异 ① 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商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则是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果: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败。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五)社会生活上: —— 文明化、西方化 1、明治维新: 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2、戊戌变法: 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 考向 除旧布新求发展 改革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各国都做出了回应,在这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日本取得了成功。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从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关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农业改革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问题,有利于促进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中国现代化改革健康有序地发展。 【示例】 (2007·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图 图一 1853年“黑船事年”: 图二 1871年日本 佩里舰队叩关 使团出访美国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一、图二之间的关系。 1853年,美国军舰入侵日本,打开 日本的大门。面对民族生存危机,日本有志之士 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推翻幕府统治后; 1871年派出大型使节团历访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答案 (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认真分析材料。图一是 反映1853年“黑船事件”美国军舰入侵日本, 图二是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把两幅图对照,就找出了这两幅图之间的关系,第(1)问迎刃而解。 第(2)问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又发动了侵华战争。 主题:评价改革的标准 【方法指导】 (1)从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评价。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因此,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分析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或违背了历史的要求,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与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要看改革者的命运如何,而要分析这一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典例】 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 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 (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 “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 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 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 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 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 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 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 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 要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