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 幸福与人格 第一节 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解释人格与幸福感关系的理论模式 第一节 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一、幸福感的稳定性 二、 大三人格特质与幸福感的关系 三、大五人格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四、自尊与幸福感 五、乐观认知倾向与幸福感 六、自我控制点与幸福感 一、幸福感的稳定性 1、快乐或幸福感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把幸福看成是一种 人格特质。 (1)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考斯塔和他同事,对5000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后得出结论,认为个人持久稳定的人格特征对快乐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指出,不管一个人的性别、种族、年龄,也不管他的婚姻状况、工作、住处是否改变,在一开始调查时就快乐的人在10年之后仍然快乐。 (2)二十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贝克莱研究所的调查人员追踪调查了一组青年男子的生活超过半个世纪,他们不仅发现问题少年通常比别人想象的要好的多,还发现了人的情绪具有稳定性。 2、幸福感产生的因素归纳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个人的人格因素,一部分是情境因素。 (1)迪勒尔等人(1984)发现,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休闲娱乐中,人格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52%)都远远超过情境对它们的影响(23%) (2)后来有学者发现,这种一致性更多地表现在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方面,而更少表现在积极情感方面;而情境因素和日常生活事件对SWB的影响可能主要在短期内。 (3)许多研究发现人格和情境会相互作用对幸福感产生影响。拉森和可特拉(Larsen Ketelaar)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行动时更容易接近积极的刺激,这样外倾和愉快的情境就相互结合并且产生了更多的积极情绪。 (4)人格和情境的交互作用还有一种形式,因为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情境或回避自己不喜欢的情境。他们选择可靠、合适的情境,这些情境也非常适合他们的人格。 a、Headey和Wearing -- 纵向研究中发现,外向性格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和追求特质满足;而那些焦虑或有些神经质的个体,或那些社交技能比较差的个体则经常回避这些社会交往情境。 b、Argyle和Lu -- 性格外向者的幸福感水平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快乐的社会情境。 c、Argyle -- 那些社交技能比较弱的个体经常回避许多其他人可以获得快乐的社会情境。 3、幸福感的测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非常稳定 (1)1973年,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对五千名成年人作过调查,10年后的1983年再次调查表明,尽管工作条件、居住条件以及家庭状况有了种种变化,但当年感到最幸福的人到10年后还是感到最幸福。 (2)Hills和Argyle(1998)的牛津大学幸福感调查问卷上的得分非常稳定,在经过6年的间隔之后,这一问卷的重测信度竟然超过了0.5。 (3)Diener和Lucas(1999)既使个体的经济水平或其他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幸福感的这种重测信度也只是有很小的下降。当然,随着时间的延长,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也会变化,例如恋爱或体验其他有利的社会关系都会改变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4)Headey(1985)等发现长时间良好的社会关系会提升个体的外倾水平,这种外倾水平反过来又会提升他的幸福感水平。这其实间接地证明了外倾对幸福感的影响。 4、外倾及其他人格特质与幸福感的关系部分是缘于遗传的影响,同时幸福感本身也受遗传的影响。 (1)Lykken和Tellegen(1996)调查了1400对双胞胎的幸福感状况,结果如下表。 a、从表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分开抚养还是一起抚养,同异卵双生子相比,同卵双生子幸福感的相关水平都比较高,这无疑表明了遗传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Lykken和Tellegen进而计算出,遗传因素解释了消极情感变异的55%,积极情感变异的40%。积极和消极情感有着不同的遗传基础,消极情感更多是受先天因素影响,而积极情感相对来讲,受环境的影响更大一些。 b、其他一些以双胞胎为对象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太一致的结论,他们认为幸福感的遗传性程度可能并非如Lykken等所说,即如果环境的变化性更小,那么遗传对幸福感的影响就会更强烈。 c、不过,他们都同意,在这些高相关的背后存在一个实质而稳定的影响因素。 5、Costa和McCrae总结了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认为与其它因素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人格,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并且认为人格可预测10年甚至2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 Diener(1984)也证实,主观幸福感的相对稳定性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JTG-T-5190-2019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docx VIP
- 2020 ACLS-PC-SA课前自我测试试题及答案.doc
- 房产勘察与带看.ppt VIP
- 学习小窍门教案 .pdf VIP
- PLA 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第2019007期)-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pdf VIP
- 公司法修订背景下禁止财务资助规则的构建与完善.docx VIP
- 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开发政策梳理.docx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高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
- 2024-2025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考试题库测试题目竞赛试卷2份(有答案).pdf VIP
- ATV630_650变频器编程手册.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