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酶催化作用综述
论文题目: 浅谈酶催化作用
课程名称: 工业催化原理
学 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年 级: 化工122
学 号: 1208110201
学生姓名: 邓元顺
浅论酶催化作用
摘要
酶作为催化剂使用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那时人们对酶的本性和功能并不了解。直到20世纪初,才证明所有的发酵过程均是由所用的酶促成的,故而酶也常被叫做酵素。现已证明,酶是由长链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许多酶的初级结构已得到确定,而且影响酶催化功能的三维空间结构已被证明。尽管获得了不少信息,关于酶催化作用机理的一些基本细节仍不甚明朗,如今酶催化技术作为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被誉为工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希望的技术。
Abstracts
Enzymes have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but it is not known 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nzyme. It was not until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at all of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es were promoted by the enzymes that were used, and the enzyme was often called an enzyme.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enzyme is a protein composed of long chain amino acids.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many enzymes has been determine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enzyme catalytic function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spite of a lot of information, some basic details about the mechanism of enzyme catalysis are still not very clear, and now the catalytic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known as the most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关键词:酶,酶催化作用,
酶及酶催化简介
酶,又称为酵素,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即生物催化剂。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也有极少部分的酶由RNA类的核酸构成。
酶催化可以看作是介于均相与非均相催化反应之间的一种催化反应。 既可以看成是反应物与酶形成了中间化合物,也可以看成是在酶的表面上首先吸附了反应物,然后再进行反应。
1894年德国的有机化学大师Fisher曾提出了酶专一性的锁与钥匙学说,其中心思想认为:酶与底物作用,好像是锁与钥匙的关系,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在结构上必须是具有—种严密的互补关系,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必须是完善的,亦即具有刚性。如果酶分子构象发生微小的变化就会破坏和底物的契合关系,即“一把特定的钥匙只能开一把特定的锁。随着对酶的机理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锁与钥匙学说存在着很多缺点,与许多实验事实不相符,不能解释催化反应前后的分子行为差异。
诱导契合说
1958年Koshland提出了诱导契合学说,即:酶与底物之间在结构上有严格的互补外,酶分子本身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刚性。酶分子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侧链的空间排布具有一定的柔曲性。底物分予可诱导酶分子构象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同一只手诱导手套的形状
起变化一样),从而引起催化部位的有关基因在空间排布位置的调整。由于这调整,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的敏感键便能正确地对准方位,二者互相契合,形成酶底物络合物。这是另一种形象的学说,比旧说有较大的推进,赋予酶基团的能动性和底物与酶相依互作的因素。?
Koshland的学说,可以说明类似物对催化剂的抑制作用,特别便利于说明竞争性抑制现象,例如丙二酸对丁二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这一学说也得到了一些预期的支持,尤其是用X.光衍射方法研究了溶茵酶、弹性蛋白酶、羧基脲酶等与底物结合的结构改变得来的信息,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