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汇总.ppt

  1.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的作用——使人的自然性(私利) 与社会性(公利)协调统一 “必先顺教,万民向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具矣。” 二、教育目的论 培养目标——勤耕善战的农士 “为辩知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 ——《商君书·外内》 “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韩非子·和氏》 三、教育内容论 实施“法教”,以法治国。 “明法令”: 第一,法令必须简明、通俗。 第二,法令必须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教育方法论 以吏为师 信赏必罚 禁言壹教 (一)以吏为师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吏师制度: 中央——设置三法官 地方——诸侯和郡县分设法官和法吏各一 (二)信赏必罚 赏,即以利诱人,使之乐于耕战;重罚轻赏 罚,即以刑律禁止某些行为;严刑竣法 商鞅首创户籍制度;建立告奸、连坐制度。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韩非子·显学》 (三)禁言壹教 主张对博学诗书、擅长谈辩、精于礼乐、集朋结党、相互标榜的人,禁之、贱之。 主张设立法令废除私学,“禁其行”“破其群”“散其党”。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韩非子·说疑》 中国古代简史(爆笑版) 盘古说,我开;女娲说,我补;夸父说,我追;精卫说,我填;后羿说,我射;仓颉说,我造;神农说,我尝;燧人说,我钻;有巢说,我搭;黄帝说:我们怎么搞? 鲧说,我堵;禹说,我疏;盘殷说,我迁;伯夷说,我采;叔齐说,我饿~;牙说,我钓;武王说,我伐;穆王说,我游;幽王说,我点;褒姒:倾国一笑。 干将说,我铸;鲁班说,我锯;王僚说,我砍;荆柯说,我刺;赢政说:没刺着@*# 孙子说,我谋;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墨子说,兼爱;老子说,无为;庄子说,自在;公孙龙说,我辩。 韩非说:把这些人给我统统抓起来! 【儒墨道法四家之关系】 儒家——崇伦理,以“礼”为主要特征 墨家——重科技,以“动”为主要特征 道家——偏审美,以“合”为主要特征 法家——主法制,以“禁”为主要特征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三、教育方法论 主动 创造 量力 (一)主动 教育者的主动 儒家——“譬若钟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墨家——“虽不叩必鸣” “求善者寡,不强说人,人莫知之也” 学习者的主动 “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二)创造 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墨家——述且作 “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三)量力 学习者应专一而学。 稳扎稳打、坚持不懈,切忌贪多。 教育者应量力而教。 “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第三节 老聃、庄周与道家学派 老子创立 庄子学派 稷下黄老学派 老子 小传 老子(约前571-前471),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人。 曾为周朝守藏史,掌管王室典籍,闻见广博。 晚年隐居,著《道德经》五千言。 唐代诏号 “太上玄元皇帝”、“太上老君”。 老 子 庄子小传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原楚国贵族,因乱迁宋。 曾为漆园吏,生活困顿,但鄙弃荣华名利,力图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恃。 代表作《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具浓厚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影响重大。 唐代诏号为“南华真人” 庄 子 一、教育作用论 老子——治国 庄子——养生 (一)老子的教育作用论 立足点——道(广博性与永恒性) “道可道,非常道” 教育作用—— “复归于朴”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无 为 所谓“无为”,并非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