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的毒性作用素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污染来源 在工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毒鼠剂、除草剂、杀菌剂、防腐剂、油漆、染料、半导体材料、铜铅合金。 燃煤:煤砷3~45mg/kg。 采矿:雄黄(AsS2)、雌黄(AsS3)、砷铁矿(FeAsS)。 自然释放:8?106kg/yr 人为释放: 24?106kg/yr 二、理化性质 原子序33,M74.92 ,类金属,银灰色固体。 价态:+3、+6、-3 常见化合物:AsH3, As2O3(砒霜), As2O5, H3AsO4, HAsO2, AsS2(雄黄) AsS3(雌黄),有机砷。 三价砷毒性最强。 三、代谢 (一)吸收 消化道:不溶性砷化合物不易被吸收。无机砷的吸收程度取决于溶解度和物理状态,阴离子砷和易溶性砷化合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较快。砷化合物的溶液摄入后很容易吸收,吸收率可达90% ;砷酸盐在肠道中的吸收方式与磷酸盐类似;有机砷的吸收主要通过肠壁黏膜以简单扩散方式进行。 呼吸道:可被完全吸收,但量很少 皮肤:可被吸收,可溶性的脂质软膏中。 (二)分布 无机砷分布于红细胞中(95~99%),大部分与血红蛋白上的珠蛋白结合,少量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后分布于肝、肾、肺、肠、脾、皮肤和一些神经组织中。 (三)排泄和蓄积 排泄:主要由肾经尿排出(甲基化砷),其次经胆汁随粪便排出,也可由汗、乳汁、毛发、指甲排出。 有机砷以原形排出,无机砷甲基化为有机砷后排出。 蓄积:皮肤、骨骼、毛发中的半衰期很长 四、砷的毒理作用 (一)毒性作用 1、急性中毒:主要影响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和造血系统,以恶心、呕吐、腹泻及严重腹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砷中毒多发生在误服、谋杀或事故等情况下 ,严重者可发生神经异常、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而死亡。 吸入:刺激上呼吸道粘膜——流鼻涕、咳嗽,继而发生呕吐、腹痛、腹泻 经口:胃部、腹部剧烈疼痛、口内有金属味,呼气有大蒜气味,呕吐、腹泻、中毒性肝损害、皮肤出血等。严重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致死剂量:砷化氢(AsH3)为0.10~0.15g。亚砷酸(As2O3)为0.10~0.30g。砒霜:0.060~0.20 g 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砷性皮肤损伤。 (1)初期:无力,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 (2)皮肤色素沉着(砷性黑皮症) (3)皮肤过度角化 (4)指甲失去光泽,出现白色横纹,头发脆,易脱落 (5)末梢神经炎,神经系统症状 (6)心血管系统:外周血管系统受损,血管狭窄、阻塞甚至完全阻滞,局部组织坏死。 2、慢性中毒 地方性中毒:饮水型、燃煤型 台湾乌脚病 3、砷的细胞遗传学效应 (1)砷诱发染色体畸变 诱发体外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能力:As2O3>AsCl3,NaAsO2>Na2HAsO4>H3AsO4、As2O5,三价砷>五价砷 砷诱发人白血病细胞、成纤维细胞、叙利亚仓鼠胚胎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 (2)砷诱发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微核频率增高 砷可以引起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增加 ,增加DNA复制中错误的可能性,也有人认为砷的致癌作用与肿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受到影响有关。至于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砷拮抗元素硒的作用等均在致癌过程中有一定影响 。砷的致癌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4、砷的分子毒理学效应 (1)砷对生物大分子合成的作用:双相性 砷化合物在低浓度下能明显刺激细胞DNA、RNA、蛋白质的合成作用,在高浓度下显著抑制其合成。As2O3>NaAsO2>Na2HAsO4 (2)砷对细胞基因扩增的作用 :刺激DNA合成,致癌 (3)砷对DNA损伤和修复的作用:抑制作用,低浓度可能会促进。 (4)砷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引发变态反应。对血淋巴细胞的作用呈双相性。 5、砷的三致作用 无机砷化学物是确认的致癌物,但不是始发致癌剂,而是辅助致癌剂——促癌剂。流行病学证实砷能引起人类皮肤癌和肺、膀胱等内脏肿瘤的发生。砷对皮肤致癌的毒性 浓度为0.20~0.25mg/d。 (1)砷的致突变作用 一般认为砷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没有致突变性,或仅有极弱的致突变作用。一般情况下砷是以辅致突变形式在细胞突变、癌变中发挥作用的。 (2)砷的致畸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砷有致畸作用,高剂量的砷对人可能也有致畸作用。阴离子形式的砷可通过哺乳动物的胎盘、有机砷难以通过。 (3)砷的致癌作用 已确认无机砷为人类致癌物。砷暴露与皮肤癌、肺癌和内脏癌(胃癌、膀胱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动物实验不能证明砷的致癌性。 (二)毒作用机理 1、与-SH结合引起酶失活 三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