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事故查处 作业过程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一般情况下,对生产、作业负有组织、指挥或者管理职责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投资人,违反有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对于直接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从业资格、从业时间、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现场条件、是否受到他人强令作业、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情况等因素认定责任,不能将直接责任简单等同于主要责任。 对于负有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职责的工作人员,应根据其岗位职责、履职依据、履职时间等,综合考察工作职责、监管条件、履职能力、履职情况等,合理确定罪责。 * 6、 安全评价(Safety Assessment):在欧美一些国家也叫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 ⑴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进行定性的分析,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标,如是否达到了某项安全指标、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等。 ⑵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运用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广泛的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数学模型),对系统进行定量的计算,结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标。 LEC法是一种半定量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一、安全评价相关术语 *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6 3 1 0.5 0.2 0.1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二、LEC法介绍 *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6 3 2 1 0.5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二、LEC法介绍 *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40 15 7 3 1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严重,重伤 重大,致残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二、LEC法介绍 * D值 风险级别 危险程度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D—危险性分值 (3)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D值大于7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危险源评价情况填入《危险源(LEC法)评价表》内。 二、LEC法介绍 * LEC法应用举例: 某涤纶化纤厂在生产短丝过程中有一道组件清洗工序,洗涤剂为三甘醇,属四级可燃液体,如加热至沸点时,其蒸汽爆炸极限范围为0.9~9.2%,属一级可燃蒸汽。而组件清洗时,需将三甘醇加热后使用,致使三甘醇蒸汽容易扩散的空间。评价这一操作的危险度。 二、LEC法介绍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如室内通风设备不良,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属“可能,但不经常”,其分数值L=3。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清洗人员每天在此环境中工作,取E=6。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如果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取C=15。 二、LEC法介绍 * 270处于160~320之间,危险等级属“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的范畴。 D=L.E.C=3×6×15=270 二、LEC法介绍 三、 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1、对于固有的危险源,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 ① 消除法:消除危险源; ② 限制法: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资; ③ 保护法:进行故障-安全设计; ④ 隔离法:分离、屏蔽; ⑤ 保留法:增加安全系数,减少故障和失误; ⑥ 转移法:转移危险源至无害地带。 2、对于人为失误,主要采用人的安全化和操作安全化的方法进行控制。 3、对于安全目标管理,需要采用法律、经济、教育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控制。 三、 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4、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害或消灭危险源(消除法),如用安全品取代危害品; 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危险(限制法),如:使用低压电器(限制使用的电压等级); 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人,如考虑人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 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采用遥控措施,提高机械化水平); 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 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往往十分必要; 要求引入计划的维护措施,如:机械安全防护装置; 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生理性房室传导阻滞_刘仁光.pdf VIP
- 农村自来水厂建设工程分部分项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pdf VIP
- (人教A版数学选择性必修一)2025年秋季学期讲义第12讲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测评卷(基础卷)(学生版+教师版).docx VIP
- 《反恐怖防范管理规范 第2部分:医院》(DB22 T 3687.2-2025).pdf VIP
- 计算机视觉教程 作者 章毓晋 CCV04.ppt VIP
- 化工原理第四版谭天恩习题答案解析.pdf VIP
- 2025年高考物理(山东卷)试卷评析及2026高考备考策略 课件.pptx
- 人教版新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程纲要.pdf VIP
- 2025年广州地铁集团公司经营方针和战略.docx
- 2025年职业技能无人机驾驶员-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理论知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