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设计:实现数学价值与学力生长的融合.docVIP

“问题链”设计:实现数学价值与学力生长的融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题链”设计:实现数学价值与学力生长的融合.doc

“问题链”设计:实现数学价值与学力生长的融合   【摘 要】在问题设计中,依据知识面,从知识网络、思想方法层面进行问题引导,可以使同一章节或同一模块内容联成一体,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以联结、整合、比较、变式、类推等方式切入课堂问题设计,发挥问题承载的最大功能,有效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进一步放大课堂的思维容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实现数学价值与学力生长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知识网络 问题链 思想和方法   数学离不开问题,问题设计反映了教师的素质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的成效。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实现数学价值与学生学力生长的有机融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编排的,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知识的纵横之间有着一根根无形的线把它们有机地串在一起。在课堂问题设计中,如果依据知识的面,从知识网络、思想方法层面进行“问题链”设计,可以使同一章节或同一模块内容联成一体,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不但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便于将成块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便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快捷提取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设计课堂问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实现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全面提升。   一、以“联结”设问,沟通相关知识   联结是指沟通知识联系,巧妙融合各种相关的知识经验,把知识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联结”的意义不仅在于盘活知识联系,也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分析和应用知识。   比如,复习小数计数单位“0.1”,教师设问:由“0.1”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有:它是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它表示10个0.01;它表示1∶10或1÷10的结果;它在数线上的位置大于0而小于1;当它带上不同的单位时可以表示不同的名数,如0.1米、0.1元、0.1千克等。此设问重视学生的经验创生,勾起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经验的联想。   在新课教学时,同样可以采用“联结”设问,沟通相关知识。如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设问:长、正方体的“面积”(即“表面积”)怎样计算呢?“面积”与之前学习的“周长”相比较,有何异同?使学生认识到同样是对图形的测量,两个概念所指的维度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意义也全然不同。将新掌握的概念放置到数学知识体系中去,学生认识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甚至是一个“面”。   二、以“整合”设问,构建价值整体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总复习的内容为例,将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3个几何体(如下图),通过3个问题综合复习所学知识内容。   问题1:下面的图形是聪聪从上面看到的,它们分别是从哪个图形的上面看到的?将序号写在括号中。   问题2:①②③的体积分别是多少?①的体积是③的体积的几分之几?   问题3:如果要把①②③分别继续补搭小正方体成一个大正方体,每个图形至少还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问题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其中问题1让学生运用所学观察物体的知识进行正确判断;问题2让学生分别计算3个图形的体积以及“①的体积是③的体积的几分之几”,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学习内容;问题3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问题4是一道开放题,可让学生结合前面3个问题,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这3个图形从前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的?第①个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①的体积是②的体积的几分之几?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其他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如此依托练习把相关问题进行整合,可以整理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   三、以“比较”设问,加深知识理解   比较是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比较教学,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比较运用“加、减、乘、除”解决问题时,以“小猴摘桃”和“小猴分桃”为原型,设计如下问题:   (1)第一次摘3个,第二次摘2个,一共摘了几个桃?   (2)每次摘3个,摘了4次,一共摘了几个桃?   (3)摘了5个,分给弟弟2个,还剩几个桃?   (4)摘了12个,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4)题分别用加、乘、减、除法计算。通过问题解答和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都是“合”。各部分不一样多,用加;各部分一样多,用乘。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