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确,虽然我们的头脑几乎被知识挤得满满的,而一提到动手实践,我们几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今天,我们有幸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它会拨开我们心灵的迷雾,使我们真正见到求知天地的青天丽日。 议论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8. 整体感知 12. 本课主旨 16. 课后作业布置 3.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1. 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2.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重点) (重点、难点) (重点) 来自《点拨》 丁肇(zhào)中,1936年出生,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 来自《点拨》 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这就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鉴于此,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来自《点拨》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从而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来自《点拨》 3.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 道理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的方法。 4.比喻论证: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 明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通俗 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来自《点拨》 丁肇中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74年11月12日,他和他的实验小组利用美国海文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稀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因此,丁肇中和里稀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来自《点拨》 “J”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约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夸克来解释,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来解释。这一发现大大地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之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魔法记忆之偏旁辨字法:心里懦弱真无能,行为端庄人儒雅。 一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点拨》 丁肇中 埋没 论语 儒家 zhào mò lún rú 二 写一写字形 部分来自《点拨》 中yōnɡ( ) 华yì( ) pánɡ( ) huánɡ( ) 庸 裔 彷 徨 三 记一记词义 部分来自《点拨》 1.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2.致知: 获得知识。 3.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本课指不做任何实验 的消极观察。 部分来自《点拨》 袖手旁观、置之不理辨析: 都有不去管的意思。“袖手旁观”侧重于不去帮助,如:当前中国之所以始终走不出“扶老人被讹”的怪圈,原因之一就是法律对讹人现象“袖手旁观”。“置之不理”侧重于不管不顾,如:爸爸让我浇花我却置之不理。 部分来自《点拨》 4.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 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5.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例句:面对老师的怒火,我被吓得不知所措。 6.一帆风顺: 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例句:生活的道路 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7.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