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讲座.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室安全讲座

9. 废液的处理 一般酸碱废液,可以在中和后倒入下水道,或倒入废液容器。水不溶性的有机废液,应收集在玻璃容器中,统一送往有关部门处理。 10. 其他注意事项 建议在实验室里戴(平光)眼镜。 实验室里禁止抽烟、吃东西、喝饮品。 实验室里禁止推搡、打斗、开动作玩笑。 离开实验室前应检查水、电、门、窗、气。 10. 其他注意事项 离开实验室前应彻底洗手。回到宿舍后或吃饭前应漱口、洗脸。实验完毕最好更换衣服,并及时清洗。 切记不要不懂装懂,自以为是,隐瞒不报或随意处理大小事故。 讲座结束后,请同学们观看海洋楼前的灭火演习。 实 验 室 安 全 讲 座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2004. 9 实验室本身就存在着某些危险因素。 在实验室中,经常使用各种药品和仪器设备,以及水、电、煤气,还会经常遇到高温、低温、高压、真空、高电压、高频和带有辐射源的实验条件和仪器。 前 言 危害和事故可以避免,损害可以减少。 实验安全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1.1.?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 1.2.?燃烧的类型:闪燃;着火;自然;爆炸 1.??燃烧与消防 1.3. 火灾的处理 禁止使用明火电炉 一旦发生火灾,针对火源,先自行控制处理。 拨打119电话求救。报警时,应简单明了,说明地点、火势和火源。 灭火器(剂):水;湿布;沙土;衣物;干粉灭火器 2.? 钢瓶 标志;放置;搬运 ? 气体钢瓶的识别(颜色相同的看气体名称) 氧气瓶?天蓝色; 氢气瓶?深绿色; 氮气瓶?黑色; 纯氩气瓶 ?灰色; 氦气瓶 ?棕色; 压缩空气 ?黑色; 氨气瓶?黄色; 二氧化碳气瓶?黑色。 钢 瓶 气瓶应专瓶专用,不能随意改装; 应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热源的地方,易燃气体瓶与明火距离不小于 5 米;氢气瓶最好隔离; 气瓶搬运要轻要稳,放置要牢靠; 各种气压表一般不得混用; 氧气瓶严禁油污,注意手、扳手或衣服上的油污; 气瓶内气体不可用尽; 开启气门时应站在气压表的一侧,不准将头或身体对准气瓶总阀,以防万一阀门或气压表冲出伤人。 3. 易燃易爆化学品 可燃气体:氨;氢;甲烷;氧 易燃液体:汽油;乙醚;二硫化碳;石油醚;三苯;丙酮;乙酸乙酯 易燃固体:磷;镁、铝粉 易爆化学品:氢+空气;乙炔+空气;有机溶剂蒸汽+空气 单独自行爆炸:高氯酸(盐)+其他有机物 化学药品的爆炸分为支链爆炸和热爆炸: 氢、乙烯、乙炔、苯、乙醇、乙醚、丙酮、乙酸乙酯、一氧化碳、水煤气和氨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至爆炸极限,一旦有一热源诱发,极易发生支链爆炸; 过氧化物、高氯酸盐、叠氮铅、乙炔铜、三硝基甲苯等易爆物质,受震或受热可能发生热爆炸。 防 爆 防 爆 措 施 对于防止支链爆炸,主要是防止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散失在室内空气中,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当大量使用可燃性气体时,应严禁使用明火和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 对于预防热爆炸,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必须分开存放,使用时轻拿轻放,远离热源。 4. 有毒化学品 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和消化道入侵人体内 剧毒药品:无机和有机汞盐、砷化物、氰化物、农药、多环芳烃、生物碱等。 4. 有毒化学品 有机溶剂的挥发性强,一般易燃。使用时应远离火源和热源,使用完毕应盖紧瓶塞,放于阴凉处。使用过程中动作应尽量快,并注意尽量使溶剂处于密闭容器中,减少挥发和被人体吸入。 使用化学试剂时应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保护好小环境。不得随意泼洒、搁放。试剂标签若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化学药品的正确使用和安全防护 防毒 大多数化学药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毒化学药品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发生中毒现象。 化学药品的正确使用和安全防护 如 HF 侵入人体,将会损伤牙齿、骨骼、造血和神经系统; 烃、醇、醚等有机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 三氧化二砷、氰化物、氯化高汞等是剧毒品,吸入少量可致死。 防毒注意事项 实验前应了解所用药品的毒性、性能和防护措施; 使用有毒气体(如H2S, Cl2, Br2, NO2, HCl, HF)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苯、四氯化碳、乙醚、硝基苯等蒸汽经常久吸会使人嗅觉减弱,必须高度警惕; 防毒注意事项 有机溶剂能穿过皮肤进入人体,应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 剧毒药品如汞盐、镉盐、铅盐等应妥善保管; 实验操作要规范,离开实验室要洗手。 5.?腐蚀性化学品 浓酸、浓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切勿溅在皮肤和衣服上。如不小心溅在皮肤上和眼睛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再做进一步处理。使用浓酸和浓碱时,操作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防灼伤 除了高温以外,液氮、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溴、磷、钠、钾、苯酚等物质都会灼伤皮肤;应注意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