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盆腔炎讲课2011概要1.ppt

  1. 1、本文档共1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盆腔炎讲课2011概要1

盆腔炎性疾病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 聊城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王红英 概述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 主要包括: 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 输卵管炎(salpingitis) 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 ,TOA) 盆腔腹膜炎(peritonitis)。 PID特点 PID可局限于某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 PID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而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如若发生盆腔炎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 PID的后遗病变 盆腔炎的后遗症 不孕症 异位妊娠 慢性盆腔痛、 盆腔炎反复发作 慢性盆腔炎:不再提出! 女性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机能 外阴解剖结构; 雌激素局部作用; 宫颈粘液栓; 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 输卵管粘膜细胞的纤毛运动; 生殖道免疫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 外阴及阴道的解剖及生理特点形成自然的防御功能: ①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 ②由于盆底肌的作用,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可以防止外界的污染。经产妇的阴道松弛,这种防御功能较差; ③阴道自净作用:阴道上皮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增生变厚,增加对病原体侵入的抵抗力,同时上皮细胞中含有丰富糖原,在乳杆菌作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 4.5,多在3.8~4.4),使适应于弱碱性环境中繁殖的病原体受到抑制。 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 外阴及阴道的解剖及生理特点形成自然的防御功能: ①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 ②由于盆底肌的作用,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可以防止外界的污染。经产妇的阴道松弛,这种防御功能较差; ③阴道自净作用:阴道上皮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增生变厚,增加对病原体侵入的抵抗力,同时上皮细胞中含有丰富糖原,在乳杆菌作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 4.5,多在3.8~4.4),使适应于弱碱性环境中繁殖的病原体受到抑制。 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 宫颈的防御功能: ①宫颈阴道部表面覆以复层鳞状上皮,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 ②宫颈内口紧闭,宫颈管粘膜为分泌粘液的高柱状上皮所覆盖。宫颈管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栓,内含溶菌酶、局部抗体-抗白细胞蛋白酶,这对保持内生殖器无菌非常重要。据报道宫颈粘液栓的下1/3能查出细菌,而上2/3查不到细菌。 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 子宫内膜及输卵管: 育龄妇女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剥脱,是消除宫腔感染的有利条件。 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子宫腔方向摆动以及输卵管的蠕动,均有利于阻止病原体的侵入。 生殖道的免疫系统: 生殖道粘膜如宫颈和子宫聚集有不同数量的淋巴组织及散在的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此外,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补体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均在局部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发挥抗感染作用。 发生PID的条件: ①整体免疫力下降; ②局部外、内生殖器屏障效能↓(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内膜) ③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衡/条件致病菌↑(内源); ④外源病原体侵入(淋菌、沙衣、TB菌、绿脓) PID病原体 引起PID的病原体有两个来源: ①内源性病原体: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 ②外源性病原体:来自外界的病原体如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 往往是两者同时合并存在! 1.外源性病原体 淋病奈瑟菌 沙眼衣原体、 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生殖支原体 解脲支原体 2.内源性病原体 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 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 通常可以仅为需氧菌感染, 也可以仅为厌氧菌感染 但以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多见。 病原体及其致病特点 盆腔炎往往是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在感染组织中常可分离出3种以上的病原体,约70%的感染中可检出厌氧菌。 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及某些病毒如HIV等,STD引起的盆腔炎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PID病原体分布 美国PID病原体分布 淋病奈瑟菌占PID病原体的40~50%;沙眼衣原体占10~40%。 对下生殖道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的筛查及治疗已使盆腔炎性疾病发病率下降。 我国天津200例PID病原体分布: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分别占PID病原体的10%、26%、47.5%。 (郑钟杰 天津医药 2003年5月第三卷第五期) 全国7家医院PID调查(444) 大肠杆菌: 43.8% 表皮葡萄球菌: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