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户口盛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代户口盛衰

历代户口盛衰 一、杜佑生平简介 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唐代重要政治家和著名史学家。杜佑出身名门,父杜希望,玄宗时任鄯州都督,立有军功,后来历任恒州刺史,西河太守,死后追赠右仆射,颇有名望。杜佑以父荫入仕,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六朝,在地方基层和中央都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官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岐国公。 他对政务非常熟练,又曾兼水陆转运、度支、盐铁等理财大员,对唐王朝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弊病有很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他好学而博学,又有“经邦济世,富国安民”的理想:“性嗜学,该涉古今,以富国安人为己任。”“性勤而无倦,虽位极将相,手不释卷。质明视事,接对宾客,夜则灯下读书,孜孜不怠。”(《旧唐书》本传)但他温柔谨慎的性格特征,只能使他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官员,却很难成为一个勇于变革、富有创意的改革者。 跟他同时代的理财专家刘宴、杨炎,都富于创新,而杜佑只能扮演改革的赞同者和既定制度的轨行者,有时甚至对当时实行的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主持推行的“两税法”财税改革,是唐朝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但在《通典》里仅作十分筒略的记载,语焉不详。 当杜佑二十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虽然这场历时八年之久的兵乱最终被平息,但昔日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已不复可见。为什么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之中, 天下的形势就发生了如此急剧的变化?作为有识之士的杜佑, 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安史之乱过后不久,他就决定通过著书立说,来总结历史经验, 找出挽救大唐王朝的办法。 与杜佑同一时代的刘秩,是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他曾搜罗经史百家有关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按照《周礼》所载六官职掌分类,撰成《政典》一书,共35卷。杜佑见后,觉得堪为济世之用,但惜其“条目未尽”,于是参考《大唐开元礼》,按照自己的编排体例,历时36 年,撰成《通典》200卷。《通典》开创了典志体政书的新史学体裁,并且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杜佑长期的仕途生涯,积累下丰富的政治经验,对唐王朝的弊病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入的观察,他写作《通典》,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而长期勤奋的学习,则为《通典》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所以,《通典》既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也有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 二、《通典》的主要特点和史学价值 (一)主要特点 《通典》一书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 贯通考察典章制度,贯通中又贴近现实 《通典》问世以前,各朝的典章制度,主要见于纪传体史书的“志”部分。但《史记》以后的纪传体史书,虽然不少沿袭了“八书”体例,列“志”以记各朝典章制度。 但从《汉书》“十志”以下,各纪传体史书的“志”,都有共同缺点:因为历代王朝的制度大都承袭前代而又有所创新,所以“志”不追叙前代,便不明制度渊源;但若追叙过多,又觉重复冗杂。还有,像《三国志》及南北朝的几部纪传体史书,大多没有“志”;就是有,篇目也有不同。 《通典》问世,典志体政书产生后,以上困难得到妥善解决。《通典》以事类为中心,除《兵典》外,分别叙述重要的制度沿革和史实发展,以及有关议论。《通典》的时间断限,其自唐、虞三代,止于唐中叶。但“本初纂录,止于天宝之末,其有要须议论者,亦便及以后之事。”可见下限时间,并非机械地止于某一年,而是依据史实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典》所记以唐代内容最为详尽,这也体现了贴近现实的特征。 2. 重视经济史,将“食货”放在最重要位置 《通典》的篇目安排顺序和以往的纪传体史书不同。以往的纪传体史书,多将礼乐、天文等置于志首;而像《后汉书》、《宋书》和《南齐书》,甚至不设食货志,而《通典》则一反常规,把“食货”放在志首。杜佑在书序中讲明了自己的理由:“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他又认为:“财足而食丰,人安而政治,诚为邦之所急,理道之所先。”“农者,有国之本也。”“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备用,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赋役均,知此三者,谓之治政。” 在他看来,衣食是根本,说明他认识到经济对政治、文化的重大作用。这与以往轻视经济史的传统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杜佑对经济的重视,应该和他长期从事经济工作有关。他特别注意到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食货典》中,先述田制,次谈水利、屯田、社会组织、赋役制度、户口盛衰、货币流通和各种杂税。在《食货典》12卷中,涉及了生产和流通的整个过程,说“征诸人事,将施有政”,目的是为现实服务。 3. 分门别类,从不同侧面反映制度的沿革、变化 《通典》一书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