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第30卷,第2期 2013年4月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studiesin .pdf

page 1 第30卷,第2期 2013年4月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studiesin .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卷第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年月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理性分析王金平郭贵春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太原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太原摘要以思想史技术史传统美学为理论基础应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以经验理性概念为基石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在宏观的文化视野下对经验理性特征的把握从建筑环境建筑选材建筑组群建筑单体建筑装饰等层面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理性特征进一步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思想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技术形态特征经验理性技术思想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国的经验理性精神体现在更加关注现实的数理

第3O卷,第2期 科 学 技 术 哲 学 研 究 Vo1.30 No.2 2013年4月 Studiesin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 Apr.,2013 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理性分析 王金平 ,郭贵春 (1.山西大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太原030006;2.太原理工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太原030024) 摘 要:以思想史、技术史、传统美学为理论基础,应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研 究方法,以 “经验理性”概念为基 石 ,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在宏观的文化视野下,对 “经验理性”特征的把握。从建筑环境、建筑选材、建筑组群、建筑单 体、建筑装饰等层面,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理性特征 ,进一步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思想。 关键词 :传统建筑;建筑技术;形态特征;经验理性 ;技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062(2013)02—0094—06 中国的 “经验理性”精神,体现在更加关注现实 的数理和技术水平,但始终停留在长期经验积累的 的社会生活,善于吸收一切对 自己现实生存和生活 理性创造上。在文化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中国传统 有利的事物,舍弃那些在实践中被证明没用或过时 建筑在为人提供物质功能需求方面,存在非常恰当 的东西。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关注的是如何 的经验理性。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理性,体现在营 主动地引导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不愿作为纯粹 造过程各个环节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 抽象的思辨。它看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实体本身。 进一步揭示 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思想。 “经验理l生”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 建筑环境的经验理性 结构的高度概括,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方面,有着 淋漓尽致的体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经验理性精 查阅中国古代的大量文献,无不都表达着 “因 神,对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经验理性的特征 天材、就地利”,顺应 自然的经验理性 内涵,这首先 大有裨益。我们认为所谓 “经验理性”,就是经验的 体现在城市规划方面。 《管子》载:“城郭不必中规 合理性。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具有经验理性的特 矩,道路不必中准绳。”_l就表达了经验理性的精 征,但缺乏相对抽象的逻辑理性。究其原因,古人没 神 。与城市及建筑营建中 “象天法地”的拘泥于形 有看到逻辑理l生的价值,更不会看到建立在逻辑理 式的伦理思想,形成了鲜明的互补机制。在城乡聚 性基础之上的数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价值。东方人 落和建筑活动中,中国古人表现出重视 自然、顺应 自 重直觉、西方人重逻辑的说法,就是这方面的生动写 然,与 自然相融合的环境意识。但古人对于这种环 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更强调人际的和谐以及 以 境意识的理论,概括阐释得一直不够充分,有关环境 人为主体的天人和谐,将人与 自然看做是和谐的统 意识的论述,大量混杂在浩如烟海的风水书中。尽 一 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古代对人类外部 管风水书中夹杂了大量的荒谬的故弄玄虚的迷信活 世界探索的积极性,古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 自身 动,但其中颇为丰富的、理性的、基于相地实践经验 的内向超越上,尽管历史上的中国已经产生过一定 的 “因地制宜”的环境调整意识 ,则是值得我们关注 【收稿 日期】 2013一Ol一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JO8B04) 【作者简介】 王金平(1966一),男,山西孝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