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 校勘的方法
第二节 校勘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主要知识点: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校对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校勘的方法。 难点:校勘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授课方式: 1、围绕多媒体图片进行讲授 2、提问,个别发言 五、教学手段: 1、设计课程纲举目张,进行个案分析 2、审美感受与理性分析并重 3、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我国古代学者利用校勘,为古籍订讹正误由来已久,并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对校勘之法古人以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关于校勘方法的总结,只有零星的片言只语,很少有系统的论述。 有清一代,随着考据学、文字学的勃兴,校勘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学者,根据自己校书的经验,开始总结校勘的实例和方法,为校勘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吴承志《逊斋文集》“改字五例” 吴在《逊斋文集》卷六《校管子书后》提出“改字五例”: 一曰据善本校改, 一日据古本校改, 一曰据注文校改, 一日据本书校改, 一曰据义校改。 并说:“总此五例,校雠之方大略尽矣。”实际上吴所说只不过是校勘改字的依据而已。 二、叶德辉《藏书十约》提出死校和活校两种 叶德辉《藏书十约》谈到校书的具体方法时,把前人的校书方法归结为“死校”和“活校”两种。他说: 今试言其法:曰死校,曰活校。 死校者,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存原文。顾千里广圻 、黄荛圃丕烈所刻之书是也。 活校者,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择善而从,版归一式。卢抱经文弨、孙渊如星衍所刻之书是也。 斯二者,非国朝校勘家刻书之秘传,实两汉经师解经之家法。 郑康成注《周礼》,取故书、杜子春诸本,录其字而不改其文,此死校也。 刘向校录中书,多所更定;许慎撰《五经异义》,自为折衷;此活校也。 其后隋陆德明撰《经典释文》,胪载异本;岳珂刻《九经》《三传》,抉择众长;一死校,一活校也。 明乎此,不仅获校书之奇功,抑亦得著书之捷径也已。 把前人的校勘方法分为“死校”和“活校”两种,联系到清代校勘家,他认为顾广圻 、黄丕烈属于死校,卢文弨、孙星衍属于活校。 但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还应该很灵活地交相为用。 三、朱希祖提出两种校勘方法 校雠之法有二: 一则罗列各本,择善而从;其不善者,弃而不言。 然必择一本为主,若他本、他书有善者,据以校改此本,必注云:“原本作某,今据某本或某书改。”否则必犯无微不信之讥,且蹈无知妄改之戒。原本不误而校改反误者,皆由于此。 一则择一本为主,而又罗列各本之异同。 心知其善者,固当记注于上;即心知其误者,亦当记注于上,以存各本之真面目,使后世读此书者,得参校其异同,斟酌其是非,择善而从,抑亦校雠之善法也。然主前法者或讥后为芜类而无所发明;主后法者,或讥前法为专擅而妄改古书。其实各得其法,不偭其矩,皆有益于学者。 朱氏所说的两种方法,一是罗列各本,择善而从;一是择一本为主,而又罗列各本之异同。 前者近于叶德辉的活校法,后者近于叶氏的死校法,其实是对叶氏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四、陈垣四种校勘方法 对校勘方法总结得最为精到的是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1880—1971)。 陈先生生平用全力校勘过两部书: 一是《元典章》,系用故宫博物院藏元刻本、涵芬楼藏吴焯影元钞本(前集)、自藏孔宪培旧藏影元钞本(新集)、自藏方功惠旧藏抄本、自藏彭元瑞钞本,共五种校沈家本新刻本。 一是《旧五代史》,系用熊罗宿影印彭元瑞旧藏四库馆初写本、民国刘承干刻卢氏(文弨)抱经楼旧藏钞本及《册府元龟》校殿本。 在1931年写出《元典章校补》十卷和《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1937年写出《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三卷,成为他在校勘学上的三部代表作,皆收入《励耘书屋丛刊》中。 其中《元典章校补释例》从《元典章校补》所列举沈刻本谬误12000余条中“摘其十之一以为之例,而疏释之”。 1959年陈先生又把它改名为《校勘学释例》重印,并在所撰《重印后记》中说:“余昔为同学讲校勘学,要举例说明,欲广引群书,则检对不易,欲单引一书,则例子不多。例子多就是错误多,错误多未必是好书,未必是重要的书,要找一本好而又重要又错误多的书,莫如沈刻《元典章》,最合适为校勘学的反面教材,一展卷而错误诸例悉备矣。” 《校勘学释例》六卷,共举五十例。其中第四十三《校法四例》中对前人的校勘方法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种校勘方法,已被公认为校勘的正规方法,其体系之完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对校法 陈垣《校法四例》说: 一为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