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通论(十三)连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漢語通论(十三)连词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这种关系总的可分为联合和编正两大类。就联合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并列、承接、 递进、选择、转折等小类;就偏正关系而言,可再细分为让步、假设、条件、 因果等小类。例如: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例(1)“及”连接名词“庄公”和“共叔段”,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性词组; 例(2)“则”表示承接关系;例(3)用“况”与副词“犹”关联,表示层进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但、抑、虽、然、苟、 倘、令、第令、藉使、之”等。下面讨论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一、而 “而”是连词中用法最灵活的。主要用来连接谓词(句子里谓语部分中主要的词)、 谓词性词组或分句。从“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而”的用法 归纳为如下几种: 1、表示并列关系。 前后两项的关系是并列对等的,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可以译为 “又……又……”、“而又”等,有时也可以不译。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性贪而狠,党豺为虐。(马中锡《中山狼传》)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大同》) 2、表示承接关系。 前后两项在时间方面先后相承,意义方面密切相关,可以译为 “就”、“便”、“才”等。如: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战国策》)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史记·陈涉世家》) 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战国策·赵策》) 3、表示递进关系 前后两项,在意义方面,后项比前项有进一层的意思,可以 译为“并且”、“而且”等。如: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战国策·齐策》) 4、表示转折关系 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可以译为“却”、“但是”等,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矣。(《战国策·齐策》) 5、表示目的关系 后项是前项的目的,可以译为“来”、“以便”,也可以不译,如: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子路从而后》)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 6、表示因果关系 前项表示原因,后项表示结果,可以译为“因而”、“所以”。如: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7、表示假设关系  前项表示假设,后项表示推论,可以译为“假如”、“如果”,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捕蛇者说》)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 8、表示偏正关系 前项为状语,后项为动词谓语,可以不译。如: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 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齐策》)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以  用法有以下几种: 1、表示并列关系 可以译为“又……又……”、“而且”,如: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 可以译为“以后”,也可以不译。如: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传·成公二年》)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表示目的关系  可以译为“来”、“以便”。如: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   驻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4、表示因果关系 可以译为“因为”,如: 晋侯秦伯为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谭记》) 5、表示偏正关系 可以译为“地”,也可以不译。如: 怨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原毁》) 如何辨

文档评论(0)

wend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