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问题的存在;第二部找出问题是什么;第三部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还有什么方法?) 专制性教学阻碍学生创新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制性教学,教师占主动权,而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教学是封闭的,很少有动态生成的机会和可能。教师成了教学系统的“管理者”。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效率和增强对学生的约束,而从本质上说,它是学生“去技能化”,剥夺了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和自我决策的能力。这种教学首要表现是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没有对问题的的解决,新颖的认识也就无从谈起。教学也就成了“去问题教学”。 例子:通常在一些观摩课上,教师总是在课堂就要在教室的严格控制下即将上完了,教师总是问学生:“好有问题吗?”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开心的笑了,自我觉得教得很好,学生没有问题了。 专制性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 专制性教学以教师的思维为中心,以教师的提问和答案为中心。在这样的大量的封闭性问题和标准答案的规制下,学生的思维会趋同且成模式化的特征。甚至会出现学生说出假话、套话的现象。 专制性教学是学生不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控制问题的边界,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知识之间割裂。学生熟悉的是教材问题与教材语言很难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错位的教师角色 1、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给予者”,将固化的知识给予学生、传给学生。(价值与权威的体现,学生不能挑战) 2、教师扮演的是“真理的代言者”,掌握着问题解决的裁定权和最终标准。(形象与面子的体现,学生不能挑战) 3、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拥有者”。(身份与角色的体现,学生不能挑战)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成为: 1、教学创新的实践者。(教师创新与思维能力:反转课堂) 2、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引领者。(教室与学室) 3、民主师生关系的推动者。 教师要注重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创新 三、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中的“人际密码” 每个人的生活都具有特定的空间,人与人之间在特定的空间里的距离,传达着丰富的人际关系信息。体态语言学家马兰德罗指出:“通过空间的使用,人们传递出从地位、身份到兴趣爱好的种种信息。”国外对“个人空间”的使用进行研究,称为空间语言学。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个人空间”,“个人空间”的大小与人的地位、影响力密切相关。与“个人空间”紧密相连的是“人际距离”。所谓“人际距离”就是指人与人相处时的距离的远近,这种距离折射着人际关系的亲疏。一般而言,关系亲密的人相处是距离更近,有矛盾和冲突的人则会保持较远的距离。 美国的爱德华·霍尔教授在对“人际距离”研究试验的基础上,对“人际距离”进行了四种划分: 私密圈 常态圈 社交圈 公共圈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在教育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关注这两个概念,充分利用好“私密圈”、“常态圈”、”社交圈“、”公共圈“对于改进师生关系和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 私密圈:0----50cm “私密圈”的营造会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温暖感。“私密圈”的大致距离在距自己身体50cm以内。这是一个绝对私人化的情感区域。一旦进入这个圈,双方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器官都会不可避免的全方位碰触和融合,从而交换最丰富的信息。 正是因为如此,当非亲密的人——尤其是陌生人闯入这个圈时,被闯入者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心理反应:不安、不舒服、尴尬、紧张。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私密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态圈 :50cm—125cm “私密圈”之外就是“常态圈”。根据爱德华教授的研究观察,“常态圈”的距离大致在50cm—125cm之间。这个圈里人们的行为、交谈都比较随意、放松,不会有被压迫的感觉。 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一般性谈话,大多要保持在这个“常态圈”内。 社交圈: 125cm—350cm “社交圈”大约是在距离身体的125cm—350cm之间。在这个“圈”里谈话是一种公开性行为,声音也可以变得自然而响亮。接洽工作、室外活动常在这个“圈”里进行,因此人们又常常称这个“圈”为“工作圈”。 在教室里,教师离开讲台,来回走动,就进入了这个“圈”。一般而言,这个时候教师不要当众批评个别学生,“社交圈”内批评学生不但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反倒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拓展CNKI应用洞悉学术科研.ppt
- 拓展CNKI应用洞悉学术科研——4月9日福建师范大学.ppt
- 招商实战兵法-深圳某商业地产项目招商方案-案例分析.ppt
- 招商银行市场定位分析.ppt
- 招投标合同评审招投标案例建筑法律法规.ppt
- 招投标管理常见问题案例.ppt
- 招聘录用与能岗匹配案例分析人力资源.ppt
- 招聘流程体系与结构化面试技巧.ppt
- 拓展CNKI应用洞悉学术科研——5月12日宁夏大学.ppt
- 招聘管理与素质模型-4面试核心技术.ppt
- 网络科普人员等级评价规范.docx
- Unit 4 A glimpse of the future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docx
- 书画艺术品交易责任与免责协议.doc
- Unit 7 Reading 1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docx
- 汽车租赁公司车辆保险免责说明.doc
- 《第13章 小结与复习》精品课件 (1).pptx
- 《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七种常用方法》专题课件.pptx
- 《角平分线中常用的作辅助线的方法》专题课件.pptx
- 《线段垂直平分线应用的五种常见题型》专题课件.pptx
- 7.20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