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专题 茶文化概述第一节 茶文化定义及内涵 二、茶文化的内容 第二节 中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茶叶用途的演变 对茶的利用方式:药用、食用、饮用 药用→食用→饮用 食用→药用→饮用 药用→饮用(食用单独发展) 药用在先的依据: ①神农的传说 ②茶叶原始加工方法与中药加工方法相似 ③早期茶叶的烹点方法、用具与中药煮散制剂相似 海外各国对茶的称呼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我国的影响 三、中华茶文化的发展阶段 1、中华茶文化的萌芽期 2、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期 3、中华茶文化的发展期 4、中华茶文化的深入期 5、中华茶文化的复兴期 (一)中华茶文化的萌芽期(西汉至两晋、南北朝) 1、反映茶事的文字资料开始出现 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荈诧 西汉《尔雅·释木》:槚,苦荼 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南朝刘宋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北二十里温山出御荈。 2、出现了茶的礼俗刍形 以茶作祭: 《神异记》、《异苑》中记有相关传说 《南齐书·武帝本记》:南朝时,齐世祖武皇帝萧赜在他的遗诏中有“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二)中华茶文化的形成期(唐代) 1、饮茶之风大普及 (三)中华茶文化的发展期(宋朝) 1、茶在民间更加普及 吴自牧《梦梁录》: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馆业大兴。 形成了“客来敬茶”的茶礼、茶俗。 2、宫廷茶道更上新高 宫廷茶事多,排场大 据史料记载,熙宁二年(1069年)正月的一次茶宴,端茶送果的人员就有178人,御厨达600人,其他服务人员447人。 1107年,宋徽宗赵佶撰写了《大观茶论》 (四)中华茶文化的深入期(元、明、清、民国) 明代 (1)制茶技术有了重大改进 改团饼茶为散茶;以炒青绿茶为主。 (2)饮茶方式有了巨大革新 泡饮法成了主流。 (3)茶学专著大丰收 共有55部茶叶专著问世。 清代 茶馆文化;六大茶类;功夫茶艺; 茶书11部;茶叶的对外贸易。 (1)茶艺馆大量涌现 第三节 陆羽其人与《茶经》 (三)江南之旅与茶结缘 在陆羽72年的人生之旅中,前24年是在荆楚大地、巴山蜀水之间度过;而后48年的大部分时间则是在江南度过的。于公元760年在湖州结庐隐居。 陆羽在江南期间,一方面常常深入茶区考察、实践,先后到过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另一方面,常与一些学识广博、品德高尚的文人广泛交往,先后结交过皇甫冉、皇甫曾、皎然、颜真卿,还参与了颜真卿主编的《韵海镜源》。 (一)《茶经》的主要内容 《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章,全书7000多字。 上卷: “一之源”:论述茶树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方法,茶的名称,以及茶对人的保健作用等。 “二之具”:介绍了采、制、贮茶的六类十八种工具的名称,用料,大小规格及其使用方法等。 “三之造”:阐述茶叶种类和各种采制方法。讲了采茶时间和标准要求;饼茶制作程序:蒸、捣、拍、焙、穿、 封;以及制成的成品按外形和色泽分为八个等级。 (二)对《茶经》的评价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是一部茶科学巨著。 客观、详细、准确地记述了茶的生产、加工、饮用等相关情况;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栽培选种学、药理学、地理水文学等自然科学门类。 《茶经》也是一部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学术著作。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中将《茶经》的文化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的一套中国茶艺,其中包含了浓厚的美学意境和氛围。 第四节 茶与文学、艺术 一、茶与文学 二、茶与艺术 一、茶与文学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 白居易《夜里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且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蛾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半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元稹《一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其堪夸。 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行云湿,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赵朴初《题赠中华茶人联谊会》 不羡荆卿夸酒人,饮中何物比茶清。 相酬七碗风生腋,共吸千江月照心。 梦断赵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