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文化艺术志》编纂记
《陕西文化艺术志》编纂记图/资料
《陕西省志2006年6月出版,同年8月11日在陕西省图书馆举行仪式隆重首发。
该志是根据陕西省政府确定的新一届陕西地方志编修方案,由陕西省文化厅编纂而成的一部专业志,为《陕西省志》第65卷。它着重记述了有史以来陕西文化发展的基本史实和主要脉络。上始于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先民的文化生活,下迄1990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按时段划分所记内容,主要有古代特别是周、秦、汉、唐时期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等。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根据地和延安(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产生的以歌颂工农兵群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文化。
《陕西文化艺术志》从第一章大事记开篇依次按序计有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电影、魔术杂技、木偶皮影、摄影、图书馆、群众文化、文化管理、文化经费、文化设施建设、艺术教育与文化科技、展览与交流、文化人物等二十章九十三节。全志187万多字,涉及内容基本涵盖了陕西文化艺术界的所有门类。书内有插图155张,随文图68张,收录了1942年毛泽东与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代表的合影;1946年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成立合影等珍贵图片。附录部分收录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期间发布的有关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给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书信手迹及有关诗作;关于西安易俗社(原陕西易俗社)的成立及其历史变迁等史料。
本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间大体经历了搜集资料、撰稿编辑、总纂评审和核红付印等阶段,历时18年之久,于2006年8月成印首发。
1989年我奉命进入文化厅地方志办公室做副主任,挑起了编修文化艺术志和征集编撰革命文化史料两副担子以后,心上就如同压了一块石头,百思不得其解,我问自己这该不是强人所难吧?几天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释疑。从一个资料上看到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我的师长史念海教授从顾颉刚先生受业时顾先生相嘱的一句话:“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乃有事业可言。”学者的话给了我极大启迪。从此我本着“劳而无获”的态度开始把担子看成事业,翻阅资料,编撰志稿,伏案工作开始以后,我一门心思向书本请教,书是良师益友,教我智慧。我还向同行学习请教一些具体问题,如生不立传问题等等。从学者的箴言和地方志学科鲜为人知的客观事实中,我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
首先请方志专家来讲课,明确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指导思想和撰写原则,学会搜集资料和编写志稿的基本技巧;第二,拟订了志稿的行文规范,分发撰稿人作为操作依据。1995年志稿相继形成,编辑也正式开始。1996年,我将第二次修改的篇目提交新组建的编委会讨论通过。
1999年6月23日,经编委会会议通过初审后再次修改,调整了部分篇章结构,搜集图片资料,增设文化人物章。2001年6月1日,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举行会议通过终审[陕志办审字(2001)2号]。根据终审意见,遵循入志原则将搜集起来的4000多位文化人物资料重新核实一遍,从中遴选出2027位人物入志。对有些人物,比如爱国艺人常香玉,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赵望云以及对陕西曲艺艺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马健翎、黄俊耀先生等36位人物的小传或简录,分别做过多次调查核实,有的反复修改,有的重新撰写。2002年11月22日将志稿送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复审验收。翌年5月送人民出版社审定。2004年完成了一、二校任务,2005年7月我因高烧住院20天,上午挂吊瓶,下午校志稿,7天内在病房完成了三校任务。同年8月30日,出版社开始核红。12月1日,厅长签署意见同意付印的日子,压在我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书成眼花人白头,白头无怨亦无悔。从此,我懂得了一点方志学知识,我也知道了奉献与索取有什么不同。我拥有了相当的愉悦和满足。这16个春夏秋冬里,我没有虚度年华。恕引唐人小诗作结:无媒景录草潇潇,自古云林远寺朝。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2006年12月26日于西安)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