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仪式、吃喝到玩乐 春节就是乐活节.docVIP

从仪式、吃喝到玩乐 春节就是乐活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仪式、吃喝到玩乐 春节就是乐活节

从仪式、吃喝到玩乐 春节就是乐活节过春节的形式随时代的进步而千变万化,但其变的只是符号形式,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快乐至上的精神 稍微有把年纪、有点阅历的人很容易发现近几十年来中国人过年方式的改变:吃肉和穿新衣的时代;回家团圆、全家一起下馆子吃年夜饭的时代;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这样不拘一格去找乐的时代。在春节的物质基础不断发生变化的时候,过年的传统礼俗意义正越来越演变为一种快乐符号,以至于“只要开心,天天过年”便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和生活理念 物资短缺时代的快乐补偿 过年从来都是开心又快乐的,但过年越是快乐,越反衬出平时快乐的稀缺 一位60后的网友在博客中回忆,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帮父母排队,在物资短缺的1970年代,祖国大地遍布人们买菜、买肉的排队身影,过年就更意味着“抢购”,为了抢得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人们必须比耐性斗体力。关于春节,“吃”的新闻在报纸上总是头条,从“粮、油、肉供应充足”到“活鸡、活鸭大量上市”再到“饼干投放市场”。百货大楼里的确良、华达呢等服装也都成为人们过年置装的上品。苏童在《女装》里写道,当时的姑娘只要穿上条白色的“的确良”裙子都会“引来老年妇女和男性的侧目而视” 不单是抢购东西,连观看样板戏、革命歌舞、革命电影这些春节仅有的文娱活动也必须通过组织分配售票或者“限购”。1977年后,春节气氛开始活跃,有了庙会、舞会、文艺晚会,《阿诗玛》、《桃花扇》等国产电影重新露面,《三笑》、《追捕》等香港和国外影片也纷纷登场,能看场电影就是一种精神奢侈。《乔家大院》的导演胡攻曾回忆说,当时年轻人都有过因为追看“内部电影”而在城里奔跑大半夜的经历,自己也是因目睹一男孩因爬上窗口争看外国电影被摔死的惨剧而萌生“一定要拍自己的电影”的念头 长期的抢购排队和难得的精神奢侈没有影响人们过节的热情。小孩子爱玩的灯笼、鞭炮、脸谱都得买,年轻人喜欢的喇叭裤、流行歌磁带不能缺,大人们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的程序少不了,丰衣足食的物质保障,直接影响到团聚的温馨感和安定的幸福感 从吃喝到玩乐的转变 “1983年,2月16日,农历除夕。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港台歌手初见,《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港台人民热爱祖国的心声,我为之鼓掌。”辽宁一位老人将其度过的66个春节以日记的形式记了下来,其中这样写道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炮而红,彩电随即成了抢手货。陈佩斯“吃面条”的憨态造就了延续至今的小品热,一曲《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春晚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春节符号。同样是一顿年夜饭,但“吃”的意义已经有所不同了 而作为中国人过年传统的吃,其方式也在悄然变化。1990年代中,餐馆门口“春节休息”大红纸条突然集体消失,去餐馆吃年夜饭成了时尚。粤菜、川菜、湘菜、涮火锅……商家纷纷打出特色招牌吸引顾客 饭桌日渐丰富,花样日见翻新,酒足饭饱的人们开始在吃之外去寻找更多的乐趣。脱去黑灰蓝的外套,在春节换上靓丽的夹克、牛仔、皮大衣,在照相馆租借西服进行拍照也成了潮流,1980年4月14日的英国《卫报》还对此作过报道。1985年春节前夕开始,个人可以限购一台进口相机,自己拍张过年全家福也成了乐事。冰箱、洗衣机进入家庭,解决了主妇们为过年大浣洗和食物储存备受困扰的难题 当贺年卡、挂历这些更有文化味的礼品代替了以前作为礼物的暖瓶、脸盆时,原本贴在农家小院的春联也贴进了城市里的单元楼。比起旧时春联上只求平安如意的语句,“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措辞更受欢迎。刚过上好日子同时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人们满眼都是春节的喜悦符号。赵忠祥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用一个形容词描述1980年代人们的表情,他用郭兰英的歌《社员梦里也笑声甜》来作比喻,“我觉得那个时期的人们的表情就是,梦里也笑声甜。” 玩的升级与乐的进化 1994年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吃喝不再是过年的主题,人们用在食品上的花费不到春节花费的1/5,而用在交往和娱乐方面则占了1/3。5个在春节结伴前往哈尔滨旅游的年轻人在1992年时还是新闻人物,而1996年春节改为7天长假后,过年出游的人数直线上升,国内线路条条爆满,春节从旅游淡季摇身变成“黄金周”,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载入史册 旅行过年这种方式对春节团圆习俗的象征意义的消解这一革命性意义,其实是后来才真正意识到的。而一开始人们就注意到的,则是“身体健康”成了1990年代人通过寻呼、电话、明信片、声讯点歌等方式拜年中用得最多的祝福语。“春晚”依然准时开场,但1997年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的诞生让人们有了新的兴奋点。冯小刚的《甲方乙方》让群众大呼过瘾,也掀起了后来每年对贺岁片的期待 短信拜年这一XX年以后“新民俗”的出现,再一次刷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