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河川治理 建设生态名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快河川治理 建设生态名城

加快河川治理 建设生态名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离自然越来越远,进而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住房拥挤等各种各样的矛盾,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力求寻找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良策。漳州市在第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建设生态名市的目标定位,这是基于历史、现实的条件,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河川作为城市自然生态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支撑系统,开展河川治理,恢复河川的自然生态面貌,是漳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是否成功的标志。 一、建设生态城市要深入挖掘“漳州曾经形成过一个生态名城的雏形”这一历史,丰富生态名城的历史内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是自然、城市和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结构。宋元以来,随着朱子理学思想的传播和经济中心南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建筑规划思想在漳州得到很好的传承,使古代漳州城成为一个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宜居城市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稳定,人口增加,农业发展,促进了田园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村“处处园栽橘,家家蔗煮糖”,“城固之内,百工鳞集,机杼炉锤,心手俱应”;对外贸易的发达,“两头在外”的加工模式盛行,漳州人大量引进外省棉纺织原料,制成漳纱、漳缎、漳绒和本地盛产的蔗糖、柑橘、荔枝以及各种陶瓷制品“漳瓷”大量出口,月港逐渐成为我国东南地区海外交通贸易中心和重要的国际港口。万历年间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虞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海外贸易的兴盛,给漳州带来“甲第连云,朱薨画梁,负妍争丽”的一派繁荣景象,当时的漳州已形成区域化、国际化城市的雏形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漳州城成为汀、漳、龙一带客货集散地和航运中转中心,各条内河周边都是繁荣富庶之地,成列民居、市场、学堂、庙宇夹杂着连片的耕田和果林园,呈现出绿色城市景观,形成了“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传统建城型制,从西到东,三湘江、宋河、浦头港都有船舶码头。特别是浦头港更成为万商云集、百舸争流的繁华集市,河运货物多在浦头港集散,并从这里换海船中转销往台湾、南洋等地,可见当时漳州内河水流之畅通、港道之宽阔、水量之大。因此,当时的漳州城是一个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宣居城市 因此,按照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来看,漳州早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一个经济发达、绿水环绕的生态历史名城的雏形――这是建设生态名城的历史财富和历史基础,丰富了今天我们建设生态名城的历史内涵 二、河川治理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应吸取古今中外特别是古代漳州的成功经验 城市一般是在取水方便、地势平坦、航运便捷的河谷和江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发展起来的,如黄浦江、塞纳河、泰晤士河,都孕育出世界级的大城市,而这些河流也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因此,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内河治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韩国清溪川治理工程。清溪川是一条穿越首尔的古老河道,随着经济腾飞,韩国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建设清溪川覆盖工程,建造了一座日行车量达12万辆的高速公路桥。XX年,首尔市政府却投入3.6亿美元开始重建清溪川。他们拆除高架桥,挖开北覆盖了40余年的清溪川,引汉江水重回清溪川,在河面上修建21座各具特色的桥,并将沿岸堤坝建造成可供市民游玩的绿色花园,形成以人和自然为中心的城市绿色空间,吸引了世界各国无数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但是工程在取得重大生态效益的同时,本身也存在重大缺陷,就是每天要消耗11万千瓦的电力,用水泵把12万吨的汉江水以及地下水拉过来形成水源。这相当于韩国4456个家庭一年的电力消费量,换算化石燃料等于264万千克,相当于向大气中排放580千克的温室气体,这与节能减排的潮流背道而驰 以上正是人工河川的致命弱点,而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漳州人民就已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建成一个堪称古代城市利用潮汐进行内河水体交换。实现航运、灌溉、生活等多种功能的自然生态型的人工河川――宋代古城壕。这一功能至今没有发掘出来而被埋没于历史烟云之中(连清代图上也没有详尽描绘最重要的咽喉部位――江河交汇处)。实际上,只要深入探索工程的设计意图和一些前人诗句,就可以发现其“之所以为然”的原因: (一)从咽喉部位的设计上看,采取向东南倾斜呈45度的斜交法,而不采用省工省时的垂直交汇法,正是因为东南方向的开口,可以迎接九龙江潮水的涨潮动能(潮水在古代可达天宝),在涨潮时将九龙江水接纳进内河,通过蜘蛛网般的内河水系将九龙江潮水源源不断地引进,在补充内陆河湖水量的同时,通过水位升高对湖岸以及采用条石堆砌成的河岸两边土地进行渗透,补充地下水,提升地下水位。而在退潮时,内陆河湖和地下水又随着水位下降,将水又反哺给九龙江,在进行水体交换的同时,实现了航运、灌溉、保持水质等目标 (二)古城濠设东西两条,在北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