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苦楝树栽培标准化流程
概述
苦楝树(Melia azedarach,又称Chinaberry),楝科植物,又称等
种子育苗:
选地整地:
育苗选地应选向阳、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腐殖质壤土。育苗地秋天深耕,春天浅耕。秋耕深度为25厘米,春耕深度为15厘米。春耕时每亩用50%辛硫磷颗粒剂1至1.5公斤,加入细土,掺匀后撒入苗圃地,消灭地下害虫。整地时施足基肥,做成高床。床南北走向,床面宽1米,高15厘米,畦面中间略高,呈龟背状,四周挖排水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种子层积处理:
果实入冬成熟变黄后有皱纹时即可用竹竿击落收集,种子处理后要进行储藏,储藏期间每隔10天~15天翻动一次,防止种子发霉。第二年春天3月,取出种子,把种子浸泡一昼夜,然后用草木灰拌种,再掺混湿沙堆进行催芽。催芽方法是在背风向阳处挖深30cm,宽1m的浅坑,坑底铺一层厚约10cm的湿沙,将种子混以3倍的湿沙,上盖塑料薄膜。催芽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水分和通气状态,经常翻倒种子,待有1/3种子萌动(露芽)时进行播种。
播种:
4月初进行播种,25kg/亩。一般采用条播法进行播种,条距距为25-30cm.沟深浅适宜,随开沟随播种,播后立即覆土埋压并灌水,盖上覆盖物来保持土壤温度,一般不需要浇水。抽去覆盖物后,根据苗圃地的干旱情况适度浇水,做到见干见湿。灌溉排水 种子发芽期间,床面要经常保持湿润,灌溉应少量多次。幼苗出齐后,子叶完全展开,进入旺盛生长阶段,灌溉应量多次数少,每2至3天灌一次,每次要浇透浇足,灌溉时间宜在早晚进行。秋季雨水较多,要注意排水。
间苗补苗 苦楝每个核果内有种子4至5粒,成簇发芽出土,幼苗疏密不均。选阴天或傍晚进行间苗补苗,每簇选留一株健壮幼苗。移植时要带土,以利于苗木成活。对移栽后的幼苗早晚连续浇水2至3 次,通过间苗补苗,每亩应保留苗木8000至1万株。
松土除草 除草结合松土同时进行,采用25%除草醚可湿性粉剂进行化学除草。每次灌溉及降雨后,达到适耕程度时应进行松土,小苗宜浅,大苗宜深,苗木木质化期应停止松土除草。
追肥幼苗期应以氮、磷肥为主,速生期氮、磷、钾肥适当搭配,苗木木质化期则以钾肥为主,停施氮肥。
大苗培育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育苗地,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同时做好土壤的消毒和灭虫工作。南北方向做床,床面宽1 .5米,每亩定植660株左右。秋季落叶至春季萌芽前,选阴天或无风的清晨及傍晚进行移植。移植时适当修剪主根,以促进侧根的生长。移植后做好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使根系、枝条尽快恢复生长。经过两年的培育,当苗木平均高3米左右,胸径2.5至 3厘米可出圃。溃疡病、褐斑病、病原物为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菌丝有隔膜,初期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至黄褐色,分枝处成直角,基部稍缢缩。病菌生长后期,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
发病症状:
主要是为害楝树幼苗根基部,发病初期病部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病苗会出现萎蔫,病部常凹陷,并逐渐变成黑褐色,当病斑环茎一周时,植株干枯死亡。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核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借风雨、气流及工具传播,幼苗、大苗均可受到侵害,高温高湿、土壤过于粘中等条件下易患此病。
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如有发生可选用百菌清或福美双颗粒喷雾,每7天喷一次,连续3-4次。
丛枝病:
病原:
在韧皮部的筛管细胞可检视到类菌原体,在木质部导管细胞。类细菌多态形,大小0.16~0.30μm×0.45~0.90μm。在改良的BC-zE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后5天出现致密小菌落,14天后菌落直径20~45μm,40天后达66~78μm。菌落白色,半球状凸生于表面,常2~3个聚生,呈革兰氏阴性反应。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株局部新梢顶端生长受抑制,节间变短,腋芽、不定芽大量萌发,小枝丛生,重病株枝梢端部形成团状的丛生小枝。小枝上叶小,黄化,明脉,有的还有皱缩和斑驳等现象。进一步发展,病枝顶梢枯死,又不断交替增生丛生小枝。全株发病时,病株由上而下逐渐枯死,根部组织须根明显变少。病株春季发叶比健株推迟约1个月。
发生规律:
该病除了通过嫁接传染外,斑叶蝉(Erthoueure sp.)亦是传毒媒介昆虫。嫁接时枝接比皮接和芽接传毒容易成功,症状表现也快,病情也较重。叶蝉传毒,若虫比成虫传毒效率高且快,且叶蝉头数愈多传毒愈易成功。
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伐除病株,集中销毁。 ②药剂防虫:喷施乐果等杀虫剂,防治叶蝉的危害,以减少或杜绝叶蝉的传毒作用。 ③选育抗病品种。 ④用四环素类抗生素防治,可起到抑制病害,减轻病情的作用。
褐斑病:
病原:Ce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