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陶器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原始陶器艺术 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 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特点:简单粗劣、种类少。 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特点: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 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技法丰富:刻、刻、雕、镂、印纹、彩绘等(见P6)。 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类型及特点 半坡类型 庙地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分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 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半坡 半坡遗迹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半坡遗迹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半坡遗迹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 人面纹盆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庙地沟类型: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颜色主要是红色,比较典型的陶器有卷缘曲腹盆、曲腹钵、敛口瓮、夹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陶灶等。彩陶纹饰主要有花瓣纹、豆夹纹、网纹、窄带纹等。 2、马家窑文化 《涡旋纹彩陶瓶》 旋纹罐,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 1956年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细泥红陶,通体磨光,敛口,口沿外有四望,口沿、肩、上腹部分三层绘旋纹和水波纹。此罐造型巨大,比例匀称,纹饰繁缛瑰丽,线条流畅,动感强烈。是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精品,被誉为“彩陶之王”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型,最有特点的是长颈(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利用了纹样和底子相互成型的手法,获得阴阳双关、虚实相生的奇异美妙效果。 小结:具象到抽象,具体到简化。P3学习活动 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kuí]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huǐ]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2、青铜器分类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 炊煮器有鼎、鬲等品种。食器有簋”(Guǐ)、盂、豆等品种。酒器有觚[gū] 、爵、斝[jiǎ] 、兕觥(sì gōng) 、尊、卣[yǒu] 、壶等品种。水器有盘、鉴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 青铜与青铜器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量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后无法辨认,砸去一只鼎耳,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最新最完整的的厂房设施确认实施方案.pdf
- 工程造价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docx VIP
- 档案管理10号令解读(网).ppt
- 重庆《轻质隔墙条板应用技术标准》DBJ50T 338-2019.pdf
-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docx
- 电子工业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3-1 “互联网+”在学习中的应用 教案.pdf VIP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 10 数学史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含答案析) -七年级数学之专攻一元一次方程各种类型题的解法(人教版).docx
- 锅炉本体焊接作业指导书.pdf
- 钣金加工:折弯工艺手册.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