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自然灾害和民间信仰
略论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自然灾害和民间信仰【摘 要】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对民间信仰风俗产生深刻影响。民众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破坏感到困惑或无能为力,又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能寄托于神灵以应对,祈求消灾赐福。因此,民间的岁时节令习俗无不渗透着广大民众对自然灾害的禳除和对人寿年丰的祈求
【关键词】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自然灾害;民间信仰
【作 者】高茂兵,玉林师范学院讲师,玉林 : 537000;刘色燕,浦北县寨圩镇中学教师,钦州,535327
【中图分类号】B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XX年(18XX年)为界,在清朝前、中期的177年中,桂东南地区共发生水灾26次,旱灾29次,虫灾8次;而在晚清时期的90年中,发生水灾32次,旱灾41次,虫灾22次,各类灾害共95次,平均每年1.06次。由此可见,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几乎无年不灾
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旱灾若至,轻则歉收,重则禾未种或禾全无,严重时出现“卖人成市”、“饿殍遍野”的现象。1842年,贵县“天大旱,水田全部受旱,无收,饿死人。”[1]1886年,玉林“春旱,早稻荒,米价腾贵。八月又旱,四个月无雨,江竭泉枯,遍地皆赤,晚稻无收,民多饿死。”[2] 1902年,贵县“大旱,夏秋不雨,岁饥。四月九日至七月十五日才下一次雨,又直到九月十九日才下雨。禾稼尽枯死,粮贵饿死人……市场几乎无米卖,野菜采食尽,饿毙病死千多人,卖儿女的不可胜计,城乡、大圩、石龙、蒙公、覃塘卖人成市。”[2]玉林则是“春秋大旱,卖儿女妻子活者众。兴业县大旱,两稻无收,谷价每斗达一千零十五文,民卖妻鬻子各自逃生,兴业、贵县两县妇女被贩去广东者约万余人。”[3]
发生水灾时或冲没田地,或淹没整个甚至多个村庄,人地尽毁。1856年,容县“六月,连日大雨,村庄房舍被毁者甚多。”[4]“五月,玉林连下大雨3天,南流江水暴涨,博白县南流江两岸农作物受淹,损失严重。”[5] 1886年,桂平“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大雨滂沱,昼夜不息,河水泛滥,淹没田禾,倒塌房屋,损伤人畜。”[6]
其他灾害的破坏程度也非常严重。1834年,桂平“蝗灾,早禾被害几半,蝗漫空如烟雾。”[7]玉林“飞蝗蔽天,害禾稼,食草、木叶俱尽,大饥荒。”[8] 1855年,北流“夏,飞蝗蔽天。秋,蝗食禾苗过半。” [9] 1902年夏,陆川“瘟疫盛行,染者多死。”[10]雹灾、鼠害等也对农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博白“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冰雹随暴雨而下,顷刻大地如镜。木头山、冰湖嶂一带下雹最大,二三日未溶解,果树、草木十有八九被冻结,冻死数人,冻死老虎数只。”[11] 1886年,北流发生鼠疫,持续数十年,“死人甚多”[12]
可见,严重的自然灾害直接造成的是人员伤亡和物质财产的损失。但是,如何应对和消除自然灾害,广大民众感到束手无策,只能借助神灵信仰禳灾祈福,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二、自然灾害与禳灾祈福
在科学技术落后和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加之晚清时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赋役沉重等因素,导致水利设施失修或废弛,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于是,民众在别无选择时选择了向神灵乞佑,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和禳除
(一)旱灾与祈雨活动
晚清时期,桂东南地区旱灾最为严重,一遇天旱,民众便举行各种祈雨消灾活动,最常见的主要有三种:
一是祭祀祈雨。人们出于祈雨之目的,通过一定的祭拜方式祈求神灵福佑的求雨形式。但各地祭祀的对象有所不同。玉林地区主要祭祀的是寒山龙神。据《玉林州志》记载:“寒山庙在州北三十里,山巅及麓并有庙,祀寒山神也,岁旱祷雨辄有灵感,故乡村所在立庙祀之。凡之官至玉林者,莅任初例往祭谒焉,遇旱则谐庙祈祷。”[13] “光绪八年秋季,雨泽愆期,田禾半稿,经该州亲赴寒山奉神石至诚,设坛祈祷,连得大雨。”[14]贵县(今贵港市,下同)则是祀石牛庙、北山庙和石大夫庙。“北山又名龙山,在县北二十里,上有巨潭,山口有石牛庙,相传天旱时则祀石牛,涂泥于背,涂盐于口,即雨。”[15] “北山庙原在城北一里,后迁至龙头,光绪间迁于祖庙旁,即金牛庙……遇疾疫寇盗旱涝,祷之皆应。”[16] “石大夫庙在城北十里龙山口,旧志云亢旱瘴疫求祷此石乃吉。” [16]而陆川和北流则祭祀云雨风雷山川城隍庙。据《陆川县志》载:“神即云雨风雷山川城隍在城南五里……雩礼如常,雩后不雨,即率属虔祷,既应……冬旱祈雪,礼亦如之。”[17]《北流县志》载:“风云雷雨社稷先农山川城隍之神,亦於是祭之……岁遇旱而雩。”[18]
二是游神。游神是指遇到大旱时,抬着神像沿预定的路线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