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司马迁、陶渊明.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司马迁、陶渊明

* 第二讲:司马迁、陶渊明 一、司马迁 1、司马迁所处的时代 秦汉之际,“竹帛烟销”,“关河空锁”;西汉吸取前朝教训,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采取了许多新的政策和策略。 至前140年汉武帝即位时,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的小康政治经济局面。 汉高祖 ↓汉景帝 2、司马迁的出生与青少年时期 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司马迁就诞生在今陕西韩城县离龙门山不远的芝川镇。《太史公自序》云:“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远祖曾在周代累世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太史令。“书”与“史”的长期熏陶,使这个家族形成渊源深厚的门风。5岁的司马迁从记事起,对世界、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憧憬。 ↑龙门山附近的黄河禹门口 司马谈 司马迁10岁时学习古代典籍,并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前127年,他19岁时随父迁居京城长安,拜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尚书》,拜大儒董仲舒学习《春秋》。 20岁时,司马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 董仲舒 3、司马迁的为官、获刑与著述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巡行封禅。司马谈从行到洛阳后病倒。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司马谈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他奉命和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修订历法,制定《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一月为29.53天,一岁是365.25天。之后着手编写《太史公记》。 天汉二年(前99),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李广孙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愿率步兵五千人,出居延,策应贰师。北行30日击匈奴,至浚稽山,被匈奴大单于自率三万骑兵包围。李陵奋战,矢尽道穷,不获救兵,投降。” 司马迁云: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李广利 李 陵 司马迁 上以司马迁欲沮贰师,为陵游说。后捕得匈奴生口,言陵教单于为兵法。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李陵闻之曰:“教单于为兵者,乃李绪也(汉军降将),非陵也。” ←汉武帝(黄晓明饰) “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 在狱中他“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报任安书》) ↓司马迁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史记·孔子世家》 太始元年(前96),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得以出狱。武帝任命他为中书令。他以残缺之躯埋首奋发著述,征和二年(前91)8月,终于完成了那部不朽的《太史公书》。 同年11月,司马迁给朋友任安写了一封信即《报任少卿书》,任安曾给司马迁写信叫他“推贤进士”。后任安因事下狱,将于征和二年十二月被处死。司马迁回信讲述自己不幸之始末,道出了事情原委,向黑暗势力摊牌,完全将荣辱和生命置之度外。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 怀司马迁 为仗同袍义,翻遭绝子刑。 羞临诸祖墓,耻听衮公声。 忍辱执椽笔,忘情著史经。 当时如便死,千古岂留名? 司马迁 4、《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先河。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525600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史事。 司马迁意在使《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汉宣帝时,司马迁外孙杨恽将其公之于世。其时已有少量缺篇,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予以补写,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汉宣帝 “本纪”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起提纲挚领的作用。 “世家”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