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稿《等比数列前n项和》说课.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 长沙市六中 钟辅君 5.变式训练,深化认识 *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 指导老师 易觉平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二、目标分析 三、过程分析 四、教法分析 五、评价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2.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 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认知的有利因素.认知的不利因素有: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4.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 运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公式应用中q与1的关系.   这样确定重点,既能夯实“双基”,又凸现了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公式推导用到了多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分析:这一目标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形成,这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目标分析 二、目标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分析:因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思维品质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 二、目标分析 二、目标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过程分析 三、过程分析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变式训练,深化认识 例题讲解,形成技能 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课后作业,分层练习 故事结束,首尾呼应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 (西 萨)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 是多少小麦吗? 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为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探讨: 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是: S64=1+2+22+···+263 ① 上式有何特点? 如果①式两边同乘以2得 2S64=2+22+23+···+263+264 ② 比较①、②两式,有什么关系? 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设计意图: S64=1+2+22+23+···+263 ① 2S64= 2+22+23+···+263+264 ②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