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瓢紫砂壶
新理汇 新浪博客(2012-01-05 22:52:37)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石瓢,文人墨客案头必备的永恒茶器经典!历代无数人神往;无数人心慕;经万泉、曼生彭年,顾老等历代名家传承演绎,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
石瓢壶被誉为最具文人气息的壶,其造型有许多种,一般较有名气的有:子冶石瓢壶、景舟石瓢壶、汉棠石瓢壶。我个人是比较推崇子冶石瓢壶,有“柳骨”风范。子冶石瓢是瞿应绍(号子冶)的传世佳作,在历史上被定义为将“三角”的概念融入紫砂壶最成功的范例。
子冶石瓢器型:筒三角、把三角、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见下图:壶身上小下大,陡直而下,充满力度,盖沿上部为既要与身筒形成线条结合,又要压住身筒,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盖沿上端做大倒角来缓和斜上被断的线。同时为了让盖子压住壶身,看似平的盖子还必须稍微拱起一点点,从桥拱底部到壶盖边沿有0.5-1cm的落差,壶盖沿是直角收边充满力度满足视觉效果上的饱满。
壶嘴与壶身之间基本呈90度暗接,上小下大呈微喇形。嘴口平切,切线与壶身呈平行。壶嘴、壶口、壶把高点基本趋于水平。壶把与壶身之间所形成的圈呈“三角形”,貌似“鸡心”。壶把上段微微上翘,使其与壶身形成夹角在100--110度。鄙人通过观察,发现诸多制作石瓢的工艺师到工匠,其形和神均差异实在太大,下手必先认证研究比对...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diào)”。“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最早用于煎药或烧水,形状像比较高的壶,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
提到宜兴(古称阳羡)紫砂中的石瓢壶,离不开“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宋代饮茶盛行,而铫,主要用来煮水。用什么材质为好呢?苏东坡认为砂石的最好,在《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铜、铁煮水有腥涩味,砂石做的柄不烫手。
后世的清代学者震钧(1857~1920)在《天咫偶闻》中也指出砂石的最好,作为吊在炭火上的烹煮器具,“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再往后,晚清翁辉东(1885~1965)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也提到“砂铫俗名‘茶锅仔’。沙泉清冽,故铫必砂制。枫溪名手所作,轻巧可喜。或用钢铫、锡铫、轻铁者,终不免生金属气味,不可用。”
苏东坡《次韵周穜惠石铫》诗中“石铫”,是周穜送给东坡先生的。那么,形状又是怎样呢?清代“石铫山房”主人,乾隆年间书画家尤荫(1732~1812),家藏苏轼石铫一个,曾进内府,因广画石铫图以赠人。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中一窥苏轼石铫之风貌。
?
?
画中也引用了苏轼的这首诗,可以看到东坡石铫是提梁样式,让人联想到“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意境,那个时候东坡先生“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日子过得是逍遥惬意。而清末名士姚鹏图在一幅尤荫的石铫图题裱边“宜兴茶壶之制,皆从石铫衍出”,为我们透露了石瓢壶的来源。另外,曼生壶中有一种“石铫提梁”,也指出了石铫和石瓢的关系,壶身铭“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穜。”是说这把壶是用紫砂泥抟制而成,是我们自己的创作,而不是周穜当初送给东坡先生的那种石铫。
?
?
陈鸣远的一把紫砂壶,其底铭:“吸甘泉,瀹(yuè)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瓢,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制成。煮水的铫,演变为沏茶的瓢,也许就在于同是茶事之用具,容器形状又接近的缘故吧。
从乾隆年间尤荫的石铫图,到道光年间,紫砂历史进入到了文人参与创作的曼生时期。石瓢壶沿着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一路演变下来,成为紫砂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壶型。而说到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都离不开其制作人:杨彭年。陈曼生和瞿子冶更多的是参与了器形设计与刻画装饰。
先看看曼生提梁石瓢:
?
?
可以看出,此壶已经形成了石瓢壶三角圆锥形的基本器形。
桥梁钮与壶身形成完整三角形线条,底三足将壶身托起。流为炮筒。肩饱满处镶提梁把,提梁间虚空比例恰当。材质段砂,颗粒均匀,典雅、质朴。壶身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已经是“瓢”了。
再看看经典的曼生石瓢:
?
?
截盖,壶身呈梯形,显稳重朴实,把为“横三角”,手感舒适,宜把玩。泥质青灰砂,颗粒匀而密,颇佳,整体浑朴素雅。壶身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又是一“瓢”,而且开始彰显骨感。
到了“子冶石瓢”,骨格清奇,当配以竹子为佳:
?
?
桥梁钮与壶身呼应,形成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