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经验改造的数学学习.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生活经验改造的数学学习.doc

基于生活经验改造的数学学习   平均数作为一种最常用的统计量,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和整体水平。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平均数怎么得到的、有什么用,却很少重视平均数是什么,对其虚拟性体验也不够充分。本文,笔者以俞正强老师执教“平均数”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炼、建立数学概念。   【教学片段1】在生活原型中生长出概念   材料1:二年级小朋友60米跑了五次,时间分别如下(秒):15,14,12,10,14。60米我通常要跑?摇?摇?摇 ?摇秒。   师:这5次的时间不一样,说明跑得有快有慢,时间多说明跑得慢,时间少说明跑得快,时间越少就越快。   师:第二天,他回到学校,要填这张表格“60米我通常要跑?摇 ?摇?摇?摇秒”。当时,我正好站在他边上,我发现――这位小朋友填了15,却又把15涂掉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师:如果是我,我也会涂掉,因为这是所有时间里最慢的。(板书:最慢)他把最慢的填在上面,他甘心吗?(板书:不甘心)   师:后来,这位小朋友填了10,一会儿又涂掉了,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又要涂掉吗?如果是你,你会涂掉吗?为什么?   师:10秒是他的最快成绩,他能不能每次都跑10秒啊?(板书:最快)   师:同学们,他最后填了一个数,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最后填了几?   师:他一定会填14,理由是什么?   生 :他两次跑了14秒。   师:在所有的5次中,14秒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最多)所以,他填14,对吗?   生 :我觉得是13,因为他们的平均数是13。(板书:平均数)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 :12,因为这样保守一点。   生 :13没出现过,12有道理。(板书:没出现)   师:12和14比,14秒偏慢,12秒偏快。(板书:偏慢?摇偏快)   师:现在有3个答案出来了,你们觉得哪个答案的可能性比较大?   生 :12、13的可能性都比较大。   师:14最多,但偏――慢,12又偏――快,那么,有没有不偏慢也不偏快的呢?   师:13既不偏慢,也不偏快,那么,他能不能填13呢?为什么呢?   生6:因为它是平均数。   师:什么是平均数,谁告诉你的?   师:怎么算出来的?   生7:把5个数相加,再除以5,就是平均数。(板书算式)   师:13,这位小朋友根本没有跑出来过,你敢填吗?理由呢?   生8:虽然今天没跑过,但是如果下一次真的跑出来了呢?   师:他说现在是没跑出来,但是下一次呢,下一次有可能跑出13吗?(有)   师:虽然这5次没有,但第6次呢?(有)可能性大不大?(大)为什么?   生9:因为它正好不快也不慢。   师:13虽然现在没有出现过,但是下一次有可能跑出来。用这一个成绩来代表他的速度正好,这是最能代表他的成绩的。   师:小朋友们看过来,刚才这位小朋友说的可以算的,那这个算式算出来是不是13呢?自己算算看。   师:结果是13,说明13跟这组数有关系,原来13就偷偷地躺在这些数后面。   【赏析】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平均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虚拟数的学习。于是,俞老师创设了一个用数来表示跑步水平的情境,成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借助跑步的经历,将“最快、最慢、偏快、偏慢和不快不慢”这些与平均数学习有关的知识储备提取出来,作为新概念学习的依托。课堂上,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对数据进行猜测、质疑和辨析,在否定之否定的数据分析过程中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逐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改造为数学知识。最后,俞老师通过巧妙的点拨,揭示平均数13与这组数据的内在关系,得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此外,我们还发现,俞老师非常善于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态度等),成功地让学生移情入境,让他们在“不甘心”“不好意思”中深化对新知的认可与理解。   【教学片段2】在数学模型中发展概念   材料2:活动棋子图。   师:想想,你可以从这里变出一个13吗?   学生操作(图2)。   教师板书:平。   师:平均数是平分(指图)、均分(指算式)来的。现在,你们知道平均数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1:平均数就是把5个不同的数变成一个相同的数。   材料3:15,10,14,12,14。   师:同学们,这几个数都很特别,你认为哪个数最特别?(13)   师:它有几个特点?   生2:两个,“不快不慢”和“?]出现”。   师:符合这两个特点的数,我们称它为――平均数。因为这个数“正好”,所以可以代表这位二年级小朋友的跑步水平。虽然这个数没有跑出来过,我们可以“移多补少”得到。(板书:移多补少)   师:所以,他写多少是最合理的?(13)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