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国维: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汇编
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
—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
刘跃进(文学研究所):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及有关典籍的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成果,也遗留了不少问题。二十世纪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其中的甲骨文、金文、简帛佚籍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为先秦秦汉典籍的整理以及上古文明史的探索,带来了新的契机,并促成了有关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从文学史的研究来看,这些新发现不仅仅是提供了有关新的资料,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往对先秦、秦汉文学史的一些传统观念。
江林昌(烟台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确实如此。早在七十多年前,王国维先生在清华研究院作《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著名演讲中就已明确指出:“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 历史已经、而且还将继续证明:这是一个平实而又深刻的见解。而今,我们又处在这样一个“新发现”的时代,李学勤、裘锡圭两位先生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学术前沿,为海内外学术界广泛瞩目。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请两位先生畅谈自己的研究体会,并对先秦、秦汉文学史的研究发表真知灼见。既然“新发现”是我们这个时代学术的显著特点,那就围绕着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这样一个热点话题畅所欲言吧。
江林昌、刘跃进(以下简称江、刘):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不妨从下列四个方面展开:一、考古发现与二重证据法;二、简帛佚籍与古籍整理;三、考古发现与文学史、文明史研究;四、为什么要走出疑古时代?
李学勤(中国历史研究所):最后一个论题主要是由我提出的,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还有待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裘锡圭(北京大学中文系):那我们就先从前三个问题谈起。
一、考古发现与二重证据法
江、刘:考古发现使我们对书面文献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里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王国维先生因此而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二位先生在研究当中,也经常运用“二重证据法”,请谈谈具体的情况。
李学勤:王国维先生提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他所说的地下材料,主要是指有文字的部分。他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里例举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四项重大发现,都是文字资料,用这些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对照研究,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新发现的考古材料实可划分为有文字与没文字的两类。没有文字的考古材料,如遗址、墓葬、建筑、服饰、器物等,同样可用来印证古书。香港饶宗颐先生还因此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如张长寿先生在《文物》1992年第4期上发表《“墙柳”与“荒帷”》一文,讲沣西井叔墓里的铜鱼,作为棺盖上的装饰,一串串的,其时代是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后来,我们在三门峡的虢国墓地里也发现了这种铜鱼。这些考古材料,正可与《仪礼》里的有关记载相对照。因此,可以推论,《仪礼》这部书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与春秋时代有关。
江、刘:拜读裘先生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史新证》所撰写的前言,知道您对于王国维先生的这一著名论点也有很深的体会,对此一学说能有进一步的阐述吗?
裘锡圭:我很同意李先生的观点,这里再举一个有关《仪礼》的例子。陈公柔先生在《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发表《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载的丧葬制度》,将《仪礼》所记随葬器物的组合形式,跟考古发掘中所见的实际情况对比,认为《仪礼》反映的许多内容是战国初期的情况。再与上引张长寿的文章相联系,可得《仪礼》的成书时代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又如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指出,《尚书·禹贡》所记梁州贡品中有铁。从考古发掘看,铁要到春秋后期才开始比较普遍地使用。因此,《禹贡》成书时代的上限当不能早于春秋。
江、刘:以往的先秦文学史研究对于非文字的考古资料重视不够,误以为不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从两位先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非文字的考古资料在印证传世文献中可以能发挥如此重要作用。就二位先生论述在此讨论的“三礼”问题,就很有意义。起码,今后对于“三礼”中的有关资料就应当重新加以考虑和利用,这就扩大了先秦文学研究的视野。至于有文字的考古资料对于先秦文学研究的意义,二位先生是怎样看的呢?
李学勤: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传世书面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变化。而考古获得的文字资料就不一样,它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古代原始遗存,因此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至少有两点是最明显的,一是据以判定传世古籍的年代,一是据以校读传世古籍里的字词与文句。
江、刘:您能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吗?
李学勤:董作宾先生写过一篇论文叫《王若曰古义》,文中引述了一版甲骨文,上刻有“王若曰:羌女……”等语。下面的“羌女”当然有各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天津大学《化工机械基础》课件化工机械基础3-1.ppt VIP
- 党员应知应会80题(最新)——党建基础知识学习资料.docx VIP
- GIS知识培训课件.ppt VIP
-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南湖的船,党的摇篮》教案教学设计.docx VIP
- 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pdf VIP
-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股权激励协议书(员工干股激励)、股权期权激励合同.docx VIP
- 2025年行政执法证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2025年RAG实践手册:构建知识库和问答系统的实战指南.docx VIP
- 幼小衔接培优课程:识字②同步练习.doc VIP
- QB-T 4499-2023商用电磁灶标准文本.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