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油脂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研究进展概要1
微生物油脂的开发利用状况与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微生物生产油脂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油脂的菌种、影响油脂形成的因素及微生物油脂的制取.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油脂;制备工艺;功能油脂
随着人口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油脂需求量与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不得不积极开发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新能源,生物柴油就是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目前,无论是食品油脂还是生物柴油原料油脂的主要来源都是植物以及动物脂肪,但是资源的匮乏远不能满足人们工业生产和生活对各种油脂的需求。所以微生物油脂的开发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油脂工业,而且也必将是工业化生产油脂的一个重要途径。
微生物油脂又称单细胞油脂,是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作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微生物油脂与传统的油脂工艺相比,除了油脂含量高外,微生物细胞增殖快,生产周期短,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原料丰富,价格便宜,且用微生物方法生产油脂,比农业生产油脂所需的劳动力少,同时不受季节、气候变化的限制,能够连续大规模生产,生产成本低,可以利用高科技方法使微生物产出比动物、植物油脂更符合人们需要的高营养油脂或某些特定脂肪酸油脂[1]。
1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
1.1 国外微生物油脂的研究
关于微生物产生油脂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国外对于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准备利用内孢霉属和单细胞藻类镰刀属的某些菌种生产油脂,以解决食用油匮乏问题,后因战争爆发而中止研究。随后美国、日本等也开始研究微生物油脂的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科学家筛选到了高产油脂的斯达氏油脂酵母、黏红酵母属、曲霉属以及毛霉属等微生物,并进行规模生产。后来发现利用微生物生产普通油脂成本太高,无法与动、植物来源的油脂相竞争。有关微生物油脂的探索此后一度集中在获取功能性油脂,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1986年,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率先推出含微生物GLA油脂的保健食品、功能性饮料和高级化妆品等产品,微生物油脂实用化已迈出了第一步。进入90年代,特种油脂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stewdansk和Radevan分别筛选到产生趾认的真菌,产生的总脂中ARA的质量分数达到42%一55%。1996年stredanska等从Pacificmarkarel的肠内容物中分离到一株叫SCRC一2378的海生细菌,能产生一种多烯不饱和酸,即二十碳五烯酸,其质量分数达24%一40%,被认为是EPA的一种新资源。1996年,Singh等在优化培养基上对Thraustochy triumATCC28210进行培养,5天后DHA产量达1061mg/L。研究者还发现某些海藻和硅藻也能生产出较高产量的EPA和DHA[2]。
1.2 国内微生物油脂的研究状况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生产油脂的报道,但研究较多的是在90年代,其研究重点也集中在开发功能性油脂方面。1995年,罗玉萍等[3]分离到一株高产棕榈油酸的酵母,总脂中棕榈油酸质量分数高达50.14%。1998年菌物系统报道,以拉曼被孢霉SM54l为原始菌株,经过紫外线复合氯化锂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SM54l一9,其生物量由12.6 g/L提高到28.8g/L,油脂质量浓度由5.8g/L提高到15.7 g/L,花生四烯酸质量浓度由32lgL增加到623 mg/L[4]。2003年,施安辉、周波通过对黏红酵母GRL531生产油脂发酵条件的探讨发现,油脂产量可达菌体干质量的67.2%。清华大学缪晓玲[5]通过异养转化细胞工程技术获得了脂类含量高达细胞干质量55%的异养藻细胞。曲威等[6]以斯达氏油脂酵母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出了一株高产油脂的优良酵母菌株,生物量可达24.2 g/L,油脂质量浓度14.6 g/L。李永红等[7]采用均匀设计和单因子试验法,通过摇瓶培养所得菌体油脂质量浓度高达76.1%,脂肪得率系数可达22.7。孔祥莉等[8]研究了斯达氏油脂酵母利用葡萄糖—木糖混合糖为碳源生长和油脂积累特性,发酵120 h后混合糖利用率、生物量和菌体油脂质量分数分别达99.5%、19.0g/L和52.6%。
2 产生油脂的微生物菌种
2.1 产油微生物必备的条件
(1)具备或改良后具备合成油脂能力,油脂积累量大.含油量稳定在50%以上,且油脂转化率不低于15%。
(2)能进行工业化深层培养,培养装置简单。
(3)食用安全,具有良好的风味和易消化吸收性。
(4)油脂易提取。
2.2 常见产油微生物种类
2.2.1 细菌
嗜酸乳杆菌CRL640、混浊红球菌PD630、弧菌CCUG35308等。混浊红球菌PD6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社会心理指导师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社会心理指导师理论考试复习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VIP
- 社会心理指导师考试题库.doc VIP
- 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叉车司机)四级(中级工)理论题库.docx VIP
- 2025年年基础电信企业专业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考核要点与评分.pdf VIP
- 交通事故中二次撞击现象法律分析.doc VIP
- 2025高考语文64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docx VIP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VIP
- 城投集团招投标管理办法(2020修订).docx VIP
- 代谢性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