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_渡汉江赏析选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简介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 ,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 ”。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 写作背景 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 原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⑴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译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精神痛苦表现出来。 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主题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快到家乡时那种思家/思乡之情更深。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