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九章:税收原理与十一五以来的税制改革资料.ppt

A第九章:税收原理与十一五以来的税制改革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劳动供给效应 税收的劳动供给效应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包括税收在劳动供给上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一)收入效应 表现为课税激励纳税人更多地工作,以维持税前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替代效应 表现为课税降低了实际工资率,使劳动者以更多的闲暇来替代劳动。 (三)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 三、储蓄效应 税收的储蓄效应指税收对纳税人储蓄行为的影响,同样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一)收入效应 所得(包括利息所得)课税使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将减少当期消费而增加当期储蓄。 (二)替代效应 纳税人以扩大当期消费来替代储蓄。 (三)税收对纳税人储蓄行为选择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 四、投资效应 税收的投资效应是税收对纳税人投资行为的影响,同样包括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一)收入效应:使纳税人为了实现既定的收益目标而增加投资。 (二)替代效应:造成纳税人以消费替代投资。 (三)最终影响取决于不同因素的相对影响力度 “十一五”时期的税制改革 税制结构的选择 1.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优点: (1)表现在贯彻税收公平的原则上 (2)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组织到稳定可靠的税收收入 缺点: (1)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2)征管成本高 2.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优点: (1)征税范围广,税源充裕稳定,收入及时可靠 (2)计算简便,征收和管理成本较低 (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缺点: 不利于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 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的收入比重相当,共同发挥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作用。 3.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并重的 “双主体”税制结构 内容提要 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现象 税收收入高速增长带来的话题 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 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原则与内容 把握新一轮税制改革时机 中国财政的发展 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1994-2006 1998年 9093.0亿元 2007年 49449.3亿元 1999年 10315.0亿元 2008年 54219.62亿元 2000年 12665.8亿元 2001年 15165.5亿元 2002年 16996.6亿元 2003年 20466.1亿元 2004年 25718.0亿元 2005年 30865.8亿元 2006年 37636.3亿元 税收收入增长形势 1993:4118亿元; 1994-1997:年均增长1000亿元; 1998:特殊的年份——增长1000亿元; 1999:步入快车道,跨越10000亿元大关; 2001:15165亿元 2003:20466亿元 2005:30866亿元,+20.0%,+5148亿元 2006:37636亿元,+21.9%,+6770亿元 2007: 49449.3亿元,+31.4%,+11806亿元 2008: 54219.62亿元,+18.8% ,+8597.65亿元 税收收入增速与GDP增速(1994-2006) 罕见而特殊的增长轨迹(1994-2005) 世界税收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常识:税制变革支撑税收的跳跃式高速增长 各国历史上的税收跳跃式增长:或是增设税种,或是提升税率,或是拓宽税基 中国特殊情形:12年间税制格局基本未变 稍许调整:个人存款利息所得税+车辆购置税 税制基本未变的条件下取得了长达12年的持续高速增长 三因素→多因素→特殊因素 税收征收率:50%( 1994) → 70% (2003) 征收率之低,近50%空间有待拓展-绝对罕见 现行税制孕育+出生背景: 增收 + 抑热 + 征收率低 设计理念的选择:宽打窄用 以“宽打”的税制架构,确保“窄用”的税收收入规模 现实:征管加强→ 征收率提升→ 税收增长 支撑税收持续高速增长的最重要源泉 增值税实征率的变化(1994-2004) 增值税实征率的变化(1994-2004) 增值税实征率的变化(1994-2004) 现实中国的税负重不重? 税负水平究竟重还是轻:历来说法不同 企业居民视角:重或很重→ 法定税负 政府部门视角:轻或不重→ 实征税负 福布斯杂志的排名:税收痛苦指数第二?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争论:费大于税→税轻费重→税费改革 这一次问题:实征税负与法定税负之间的距离在日益拉近 两把尺子:法定税负+实征税负 实征税负水平稳定提升(1994-2006) 三因素→多因素→特殊因素 曾经的 “三因素”论:经济增长50%+政策调整25%+征管25% 目前的“多因素”论:经济增长+物价上涨+税源结构+区域不平衡+征管加强+进出口平衡 判断:一般而非特殊因素 特殊因素:“征管空间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